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12-11
这个可以有。
第2个回答  2021-12-11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我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最初发表于2000年《科幻世界》第7期。2000年,距离现在快二十年了。可想而知,当时读这篇小说时读者的震撼程度,当然,这被震撼住的读者也包括我。
《流浪地球》的故事并不复杂,但硬科幻很多,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的领域都有,要理解透彻故事的发生背景,还是有些烧脑的——当然,一旦理解透,您就必定为故事的设定感到不可思议,因而目瞪口呆。

那么,下面我简单说说这个背景:太阳即将发生灾变,地球人打算借助技术的力量从灭顶之灾中逃离。

一开始,人们有两种规避思路,一、驾飞船逃离;一、驾地球逃离。

驾飞船逃离只能带走一部分人,而且时间跨度为2000多年,飞船难以维护,而飞船内部创造的独立生物圈太小,不足以维持提供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最终被否决。

驾地球逃离,即是人类直接改造地球,通过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搬运至半人马座恒星轨道,实现规避太阳爆炸的灾难。

人类要撼动天体运动的轨迹,简单就是蚂蚁去撼泰山。

这是一个何其庞大、何其疯狂的计划!
第3个回答  2021-12-11
这部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体现了刘慈欣对人性的洞察,原著中整个故事的基调无凝是黑暗的,充分的表现了人性的固执和残忍。追答

这部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体现了刘慈欣对人性的洞察,原著中整个故事的基调无凝是黑暗的,充分的表现了人性的固执和残忍。

这部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体现了刘慈欣对人性的洞察,原著中整个故事的基调无凝是黑暗的,充分的表现了人性的固执和残忍。

第4个回答  2021-12-11
最好的科幻小说,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5个回答  2021-12-11
早就听说过流浪地球的原作和电影没什么关系,读了原作后深刻了解到确实如此。原作中的时间跨度很大,通过主角的一生描绘了地球刚启程时的社会变迁,只花了大约一页描绘了途径木星的壮观景象,也没说有发生什么需要点燃木星的意外。更别说原作和电影的主旨甚至还有较为本质的区别,原作最后叛军将联合政府处刑,可谓民科害人愚民误事,电影中饱和式救援全球人民齐心协力救地球显得人民群众有力量。

并不想评价哪个主题更好,毕竟大谈三观某种意义上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重中之重应是作品把它的主题表现得怎么样。(顺带一提,大谈bug也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搞科普做分析欢迎,但说有bug就是烂作大可不必。)

原作中的悲剧反转显得造化弄人,不过,在长达2000多年的流浪旅程的伊始,在地球尚未漂流出太阳系之前,发生这个讽刺的插曲,最后却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结尾,倒有一丝沧海桑田的宏大的浪漫感。电影则不像原作那么着重描写在危机之下的人情淡漠,而是更加强调了地球的家园属性,全人类齐心协力守护自己的家园,排除万难带着母星一起流浪,照样也很宏大浪漫。

再多举几个例子,要是原作的主题集中在讽刺愚民上,那结局就该让发动机掉头,最终地球在氦闪中全灭,而像《瑞克和莫蒂》那种虚无主义荒诞单元剧,甚至可以选择不拯救世界,在世界毁灭前狂欢一把,拯救了世界我岂不是明天又要上班了jpg.

再顺便聊聊我阅读范围内的刘慈欣作品给我的感觉,首先他肯定和《瑞克莫蒂》那种不是一路子,他大抵的倾向确实在《三体》中可见一斑,例如“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择手段的前进”,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会因设定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三体》中说社会太柔和太女性化了不行,但《微纪元》中设定就是资源取之不竭社会无忧无虑,元首是个女孩,人民全体都像个孩子毫无问题,甚至比当今的人类世界要美好多了,或者又像《全频带阻塞干扰》那样通过角色之口表达要是全人类都享受宇宙之美就不会有战争了,很有理想主义理科生的感觉;《三体》中有黑暗森林,发现一个文明灭掉一个,《乡村教师》中却可以搞个碳基文明大家庭;《流浪地球》中讽刺愚民,不妨碍《中国太阳》的底层农民工逆袭。

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在宏大的尺度上描写社会时适当简化我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还算搭配,不过这样确实容易招致不同意这种社会模式的读者的不满。我也称不上完全同意他笔下的社会,不过我觉得这是某种可能性,而我对可能性的接受能力向来挺高。

以及,大刘在科技细节的描写上,深黯写不明白的事就不要强写从而让一些爱捉虫的人抓住太多把柄的道理。《流浪地球》还是写得太早了,以至于他自己后来都说当初不该把数据编得太细。不过,其他的地方,他好像就突然不懂了。例如性别差异的描写,程心不行就是不行为什么要加一句她是女人呢,《全频带阻塞干扰》里说女孩都怕孤独,儿子喜欢孤独所以本质上不像女孩……我这个被人吐槽“人可以内向但总得达到人类社交需要的最低水平吧”的人感觉要性别认知障碍了。

这里虽然谈了点个人三观,但主要还是想说,这种和主题和剧情都没关系删了不影响的描写,冒着招致部分人口会不认同的风险,真的没必要啊。要是作者就是故意想搞刻板印象写男频文就算了,相当于主动筛选读者群体,看不惯就不看嘛,可大刘这我看更像不懂却强写,我想象得出他觉得自己身为男性像米沙一样比起社交更喜欢探究宇宙就张口来了句“女孩都害怕孤独”,和写十大页充满细节然而(其实连词比起然而用导致更恰当)漏洞百出的科幻设定一个性质,真的没必要啊。

不过我觉得大刘经常被人诟病的文笔其实不错,多好要看和谁比,但绝不能说不好,能让我对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经历产生代入感,对意象的掌握更是一绝。例如,《流浪地球》中,就将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哲学课上那个关于无限大的墙壁的谜题、那个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结合在一起。意象上最集中的例子应当是《三体》中云天明的童话,一般人真想不出来。小说作者毕竟不是网抑云评论家,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把握比写几句优美的金句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