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镇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1988年,实行县、区分设后,长沙镇在新成立的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提出了“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明确任务,更新观念,确立对策,拼搏取胜”的战略方针,在开发农业服务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小水电、建筑石场、石灰石场等资源型乡镇企业,带动纺织加工、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开发建设小庄园160个,种植紫胶5000亩。积极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955亩,总产5105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495亩,总产5073吨,全面推广杂优良种,杂优插莳面积达9215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3.6%,全年实现农业产值385.7万元,比1987年增长17%。资源型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8年新建的企业有:嘉发砂砖厂、福利纸袋厂、路人坑石场、石灰石厂2号窖、长沙家俱厂等,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1万元,比1987年增长74%。
1990年,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紧紧围绕“农业登新台阶,工业开创新局面”的目标,采取稳抓粮,长抓林,中抓果,短抓多的方针,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2380万元,比1988年增长112%,工农业总产值992.5万元,比1988年增长30.65,其中工业总产值618万元,农业总产值374.5万元,粮食总产达5477吨,比1988年增加370吨,增长7.2%,水稻平均亩产358公斤,比1988年增加199公斤,增长39.6%。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成效显著,自1989年冬至1990年冬,全镇共投入34万元,投入义务工2.5万个,维修建设水利工程68宗,受益农田5000多亩,对700亩山坑低产田进行一塘三沟改造。坚持“东南面以造促封,西北面以封促造,封造防改并举,以封达标”的林业工作方针,人工造林6250亩,全面消灭荒山,同时,圩镇居民、工厂、镇属大小单位全部改烧煤,农村改节燃灶2198户,占总户的91%,有25户群众使用沼气,有效促进了封山育林工作。
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2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22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为主,全镇共种植各类水果3189亩,其中梅州金柚1734亩,有小庄园户85户,有2个大型养猪场(兄弟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祥增养殖场),3个专业种植大户(上罗无公害梅州金柚示范基地、岌背开发基地、欣欣农场),2个花卉生产基地(梅州荣丰园林花木有限公司,华鼎花木有限公司)。其中欣欣农场种植生产的番荔枝、番石榴、台湾甜枣、马来西亚大杨桃、优质枇杷等名优稀特水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梅州荣丰园林花木有限公司及华鼎花木有限公司在我镇扎根落户,将使我镇发展成为梅州市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加上前几年省人大议案一乡一品的辐射带动,我镇将逐渐成为以优质水果、名优花卉为龙头的农业生产基地。
长沙镇2007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项目 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 20314.1万元
工业总产值 16787.6万元
农业总产值 3526.5万元
税收收入 640.4万元
人平收入 4277元
人口出生率 9.56‰
计划生育率 95.35%
人口自然增长率 2.9‰
特色区域经济
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有丰富的石灰石、建筑石、黄泥、河沙、水等资源,资源型企业发展较快,陆续建有长沙石灰石厂、长沙水泥厂,建筑石场有大密、华源、路人坑、陈塘坑、澄坑等石场8个,黄泥取土场2个,小型水电站有5座,分别是:小密水库坝后电站、和兴电站、大密电站、甜竹园电站、樟坑电站,总装机容量780千瓦,年发电100多万千瓦时。
山区片群众有种植生姜、毛竹、养蜂的传统,通过政府引导、扶持,生姜生产于1999年被省农业厅列为“一乡一品”种植计划,至2000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达629亩,总产1573吨,平均亩产2500公斤。1996年起,在陈公坪村规划建设万亩毛竹基地,通过多年残改、抚育、种植,至2000年,全镇毛竹面积达3000多亩。养蜂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镇蜂养专业户有75户,养蜂3685框产蜂蜜29.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