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18
就一学者而已,胆小怕事,无志向
第2个回答  2022-03-24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第3个回答  2021-06-12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
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
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
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
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在学术上,胡适在思想、文学、哲学方面无疑都有成就,这点不可否认。
但这个人很矛盾,非常矛盾,比如他极力主张个性自由,主张科学,却又否定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社会科学),否定人民是历史的大潮。他明明关注当时社会的人权(政治)状况,却又不关注民生艰苦(经济),而他写的《差不多先生》又体现了他的绝对性思维,这可能与他在国外长期接触宗教思想、“真理”哲学有关。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高度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用五个字来形容他很贴切——精致的文人。
第4个回答  2021-06-08

胡适是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

 

学术成就

首先,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教育成就

胡适在高校执教,学生中有名的包括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 [27]  。此外,胡适还注意帮助同侪、提携后进。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20世纪30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陈之藩与胡适为忘年之交,赴美留学得到胡适赞助。致胡适信件收入《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季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但归国初期也受到胡适提拔。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实验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乐观主义、中西论战、容忍与自由

第5个回答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