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概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三礼》

一、《周礼》

(一)原称《周官》,相传为周公所作,内容系记录国家的官职制度,属于团体行为的具体规范。

(二)全书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在汉时亡佚,以〈考工记〉补之),也就是把天、地、四时和六大官属连系起来,所设计的一套官制系统,但与周代实际官职不符。唐、宋官制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是受六官的影响。

二、《仪礼》

(一)在汉代原称《礼》,又称《士礼》,内容系记录古代的礼仪,属于个人行为的具体规范。

(二)全书共十七篇,以关于「士」的礼仪项目最多,包括士的成年礼(士冠礼)、婚礼(士昏礼)、拜访友人(士相见礼)、射箭比赛(乡射礼)、丧礼(士丧礼)等的具体仪节。中国各朝代的典礼制度,大都以《仪礼》为依据,来制定成年礼、婚礼、丧礼等礼仪。

三、《礼记》

(一)「礼记」的内容与篇目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由汉人戴圣编定,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编之大戴礼记。成书之说有二:

1.东汉郑玄六艺论称礼学家戴德及其侄戴圣各有所传,德传记八十五篇为大戴记,圣传记四十九篇即礼记。

2.晋陈邵周礼论序则称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戴圣又删八十五篇为四十九篇,至东汉马融传小戴之学,考诸家异同而礼记行世。

礼记是战国至西汉初儒家学者关于礼仪的散篇论著汇编。西汉时立于学官的「五经」中,礼本指仪礼而言,礼记则是关于礼的「记」;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礼经改用礼记取代仪礼,从此礼记跃升为五经之一。礼记记述的范围,为周、秦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以及自天子之下各等级的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礼记全书内容,大体可分为四方面:

1.有关礼学思想的论述,凡十一篇

礼运、学记、乐记、经解、哀公问、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其中大多是广为流传的名篇。

(1)礼运论「大同」、「小康」、「乱世」的演变,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政治的最高境界。

(2)学记论教学原理,提出许多教育理念,如「亲师」、「敬业」、「教学相长」。

(3)乐记论述音乐的内涵与作用,说明礼乐对社会人心的影响及教化功能。

(4)经解为诗、书、乐、易、礼、春秋六经作解题,说明深于「六经」之教者,才能得其益而无其失。

(5)中庸论儒家的人生哲学,阐释中正平和的思想内涵,提出「至诚可以立天下大本」之「中」,行天下「达道」之「和」;君子「明善诚身」而「忠恕」,就可以「致中和」。

(6)大学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德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7)其他各篇皆有托名孔子之语。

2.有关参通「仪礼」的解说,凡八篇

祭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这八篇可供读仪礼时参考,分别解释祭礼、冠礼、婚礼、乡饮酒礼、射礼、燕礼(古代天子诸侯与群臣宴饮之礼。亦指古代敬老之礼)、聘礼、丧礼。

按仪礼中未尝涉及天子、诸侯之祭礼,止言卿、大夫、士之祭礼。而礼记中的祭义,综述自天子、诸侯以下之祭礼,可知并非专释仪礼之作。

3.有关古制礼俗的考记,凡二十五篇

曲礼(上、下)、王制、月令、礼器、文王世子、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上、下)、丧大记、祭法、祭统、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

(1)曲礼上下两篇,记述日常起居、执事、待人、应物之礼。文中多格言,如:「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王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朝觐、巡狩、刑政、学校等典章制度。但内容与商、周礼制不全相符,与周礼也多不合。此篇反映西汉初改制之主张,为今文经学家言制度者所宗。

(3)杂记上下两篇,记述诸侯以下丧、祭之礼,提出「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己〕倍焉,君子耻之」)之说。

(4)其他各篇,都是记古制礼俗而带有考证性质的史料。

4.有关孔门诸事的杂记,凡五篇

檀弓(上、下)、曾子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这五篇记孔子及弟子、时人的杂事问答。如檀弓上、下两篇,传写孔子提出「苛政猛于虎」等语,文中多有意义深长的故事。曾子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虽不及论语可靠,但仍有参考的价值。

5.总结

礼记是儒学汇编,包含相当丰富的儒家思想。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不能不读礼记。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礼记经东汉郑玄作注,开始摆脱其附庸地位,至唐代列入「五经」。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何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礼制,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渐丧失吸引力。而礼记不仅记载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仪节,而且详尽地论述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又透澈地宣扬儒家的礼治思想。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为政者越来越深切地体认到,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施政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原因。

(二)「礼记」的注疏

历代研究礼记的著作,主要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元陈澔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清孙希旦礼记集解等。今人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梦鸥礼记校证及礼记今注今译、周何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等。

((一)、(二)参考资料:夏传才着十三经概论,台北万卷楼;刘松来着礼记漫谈,台北顶渊文化)

(三)「礼记」的文学价值

礼记全书以散文撰成,某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论说文,如礼运、学记、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如大同与小康);记叙类文章如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以檀弓为例,其中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一则,以简练的文字传达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孔子过泰山侧一则,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惊心;齐大饥一则虽然只有八十余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食嗟来之食」,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绘,手法近于小说;孔子蚤作、美轮美奂等则,还加入诗歌或排比句,增益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 *** 彩。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四) 「三礼」比较

周礼

仪礼

礼记

作者

相传周公所作古文家言:周公作今文家言:孔子作孔门后学及儒家学者(编者:戴圣)

别称

汉称「周官」汉称「礼」、「士礼」、「礼经」汉称「记」

篇数

六篇十七篇四十九篇

今古文

古文经今文经今文经

内容

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记载政治制度,冬官已佚,由考工记代之古代礼仪规范哲理、政治、礼乐器物、生活仪节

性质

记载古代理想官制(中国最早一部职官政典)记载礼仪之书解释仪礼之书

注释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五) 十三经沿革

先秦

六经

诗、书、易、仪礼、乐、春秋

西汉

五经

诗、书、易、仪礼、春秋(因为乐有名无实)

南朝刘宋

十经

诗、书、易、仪礼、礼记、周礼(后三者合称「三礼」)

南朝刘宋

十经

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合为一经)

唐代

十二经

十经中论语、孝经分开,加上尔雅(唐文宗开成石经)

南宋光宗淳熙年间

十三经

六经:诗、书、易、仪礼、周礼、春秋三传:左氏、公羊、谷梁(春秋经合于三传中)四记:礼记、论语、孝经、尔雅

一子:孟子(最晚列入十三经者)(即开成石经十二部加上孟子一书)

附注:1.汉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2.唐五经:易、书、诗、(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