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表被动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被字的古文意思遭受表被动被字的古文意思怎么区分

“被”字在古代身兼二职,包括了现代汉语的“被”和“披”。“披”原来的字义是分开的意思,如“披荆斩棘”。所以读文言文时,必须现将“披”的意义捋出来。

剩下的“被”,与现代汉语字义差别很大,它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覆盖。现代汉语的睡觉“盖被”的被,演化成了名词“被子”。在古汉语中,“被”由“覆盖”延伸出“满是”的意思,如“蚊蝇被体”,表示苍蝇蚊子满身(被覆盖)。进而延伸为“遭受”,如“身被八剑”(满身八处中剑)。

文言文中,真正用来表被动的字是“见”、“为”。如,被人欺负,表述为“见欺于人”;被曹操占先,表述为“为操所先”。

被,也用于表被动,但不常见,多出现在后来的诗词中。如:妆成每被秋娘妒;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2. 古文中“被”“见”“为”表被动举例

为: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被: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3. 语文文言文表被动的标志主要有哪一些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