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有哪些地球小常识
地球的体积正在缓慢膨胀,直径增长约为每年0.5毫米。

地球上每天来自大气圈外的陨石碎片约6吨。陨石燃烧的灰尘约0.8吨。

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约上百万次,其中破坏力强的有10次左右。 过去50年间,地球原油储量减少了20%。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14960万千米。 地球与月亮的平均距离:38~41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0075千米。

地球公转一周: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的体积:11000亿立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05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陆地面积:1495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海洋面积:3610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生物圈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500米,其中含氮78%,氧21%,氢1%,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2.关于地球的小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3.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

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
4.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中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温度最高可达5000℃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地球还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使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5.关于地球的简单知识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1]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6.世界地理知识集锦
1、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2、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最低的大洲欧洲3、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最小的大洋北冰洋4、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5、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6、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东亚 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7、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

8、世界(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东南亚9、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最小的大洲大洋洲10、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1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人口最多的国家(1中国 2印度 3美国)12、世界石油储量(出产、输出)最多地区中东地区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多的大洲非洲(28‰),最少的大洲欧洲(3‰)。14、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大部;北美洲东部。

15、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四大地区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16、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 17、世界最高大而绵长的两条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18、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日本,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泰国。19、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20、世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南极洲21、世界上,国家和地区的数目最多的大洲非洲22、(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23、日本之最: A 最大的岛本州岛 B 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 C 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24、东亚之最: A 最大的半岛朝鲜半岛 B 最大的群岛日本群岛 C 唯一内陆国蒙古25、东南亚之最: A 最大的平原湄公河平原 B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 C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D 唯一内陆国老挝26、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27、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世界林业节:每年3月21日 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 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6月17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每年9月16日 世界动物日:每年10月4日28、重要地理数据: A、赤道半径6378km B、赤道周长40000km 1度纬线或经线长=111km C、地球极半径6357km D、地球平均半径6371km E、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 F、地球上陆地面积占29% G、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中,海洋水占96% H、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7/10万 I、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29、重要地理公式: G、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K、人口密度(人/km2)= 该地区人口数量(人)/ 该地区土地面积(km2) L、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即(-0.6℃/100m)30、易混淆的概念: M、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N、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地点连接起来,就是等温线 O、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用曲线连起来,就是等压线 P、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Q、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用线连接起来,就是等降水量线31、重要地理界线(世界)1: R、热带和(北)温带(北)回归线, 热带和(南)温带(南)回归线 S、(北)寒带和(北)温带(北)极圈,(南)寒带和(南)温带(南)极圈 T、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U、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V、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Z、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得雷克海峡32、重要地理界线(中国)2: a、地形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b、地形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e、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界限:秦岭——淮河33、A、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B、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结合和利用的程度。 C、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R)为主要指标。

外流河:P-E-R=△S 内流河:P-E=△S D、Chinese、English、Russian、French、Spanish、Arabian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4、世界最大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内陆湖 里海, 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

35、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36、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世界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埃塞俄比亚37、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00km,(亚马逊河6400km;长江6300km;密西西比河6200km)38、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
7.有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