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纠结的那些问题,都是错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渡过。那么在这辈子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够走多远?优秀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于能否掌握并熟悉运用几十个好的思维。

因为思维不仅仅是思维,而是一个人的成长潜力。它意味着从更高维度解决这辈子遇到的问题,意味着不试图通过胡乱猜测寻找答案,而是找到问题的本质,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两者时间投入、效率高低和成长的差距,不是努力几年能够弥补的。

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都急着问问题,找答案。然而,我们却很少花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对的?问题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问题都问错了,更别说找到真正的答案。

因为问题一旦在大脑形成,思维就被禁锢住。这种思维的禁锢悄无声息,会让你纠结于不该纠结的问题。

此时的你只会想尽办法,花费时间去解决表面的问题,找到表面的答案,而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就像你拿着藏宝图努力寻找宝藏,到最后却发现藏宝图是错的,而你重来没有质疑过它。

好的答案总是答非所问,跳出框架,甚至反常识的
举一个例子,在知乎上搜索关于读书相关的问题:

如果顺着上面问题一一解答,那么问题确实得到解答,但是这样的答案意义不大,因为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被发现。

如何要给出一个好的答案,一个能够批量解决以上问题的答案,应该如何思考?

为什么要强调“批量”?因为类似问题永远都解决不完,而时间又有限。所以理想状态是找到一个好的,高阶的答案,把这个方向的问题都解决完。

现在就试着来找到问题的根源

问到这里,问题的根源就出来了。这些提问的人终极的目标是成长,那么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读书这个方向来获得成长?从读书到成长需要做什么?

我是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思维很简单,就是找树干。存在的各种表面问题就像树叶一样繁杂,但是它们都通往统一的树干,所以一定存在而深层的问题。因此要顺着树叶往下找,找到树枝,再找到树干。通过不断的问为什么,就能够找到接近根源的问题。因此成长是树干,读书是树枝,工作也是树枝,与人交流也是树枝。那么为了让树干强大,读书这个树枝要怎么做?

很多人有时候是为读书而读书,而忘记读书的意义,然后就用读书的时间和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长。

回归正题,现在来解决读书的根本问题:如何通过读书来获得成长?从读书到成长需要做什么?
学习的三个层级:信息、知识、能力。

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碎片化信息容易获取,也容易忘记。因为大脑记忆容量有限,决定了没有进行深度加工、运用的信息都会被忘记。感兴趣可以看这篇文章。 你看过的书、公众号,现在还记得起吗?——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而读书,相比碎片化的信息来说,已经是相对成体系的知识。能够相对有效的影响一个人,提升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给成长增加一些可能性。

但是仅仅读书,记住知识仍然不够。这仅仅是表面上懂了,就像你看了再多的撩妹书籍,当喜欢的妹纸出现在你眼前,还不是照样软掉。所以除了单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还需要进行运用,甚至转化成适合自己,适合对应工作领域的能力。这才是读书的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找到好书,花时间去看,然后写笔记,记下知识点这么简单。

在了解以上问题的根源和真正的答案之后,对读书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能力和成长”,用它来衡量读书,就不会纠结在要读多少书,读书的方法这些浅表的问题了。(另外,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读书要这么功利?读诗歌、散文这些美的东西不行吗?没说不行哦,这不是本文的逻辑、然后也不矛盾,因为美感的提升、品味的提升也是你的成长。无用之用才是最厉害的。)

无论是知乎上,还是生活中,很多问题其实是问错的。我们被问题所困惑,但是却问出错误、浅显的问题去寻找答案。
<当你在一座迷宫里困住时,你只能就把你困住的那一节死胡同提问,却无法提出关乎整座迷宫的问题。

你有源源不断的问题,恰巧证明你并没有解决它。你解决的可能只是表面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问题。我将问题的根源,称之为“元问题”。(元你可以理解为:意识到XX背后的XX,跳出XX去看XX。拿元学习方法来说,就是你意识到你学习方法背后的学习方法,更高级更本质的学习方法)

创造这个新概念,一方面是为了装逼,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你大脑的记忆负担。看了上面几千字的内容,是不可能记住的。所以以后只需要记住:提问题的时候,去挖掘问题的问题:元问题。

刚才的内容,回答了人类会有急着问出问题,寻找答案这种倾向和现象。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这是我想继续挖掘的。
尼采写过:

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人类进化过程发展出来的大脑生存策略。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因为远古时代的祖先,处在危险、致命、多变的不稳定环境中。少用脑一方面是解决能量,另外一方面是腾出空间处在有准备的状态用来解决未知的问题。

当大脑处在信息多,选择多,决策多的状态下。人的应激反应,条件性反射就是马上,快速解决问题,这对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存生存优势是有帮助的。

所以喜欢简单,这才是真正的人性,每个人的天性。这就是为什么高质量,复杂,好的书和文章本没人看,也没人传播。反而是顺着用户意思,顺着用户人性,情绪发泄的文章能够大受欢迎。毕竟前者很累,后者很爽。

那么你是愿意醒来的那个人吗?

就像黑客帝国中被机器养在营养液中的人一样,醒过来的终归是极少的人,没有多少人愿意醒来,吃着饲料般的浆糊,接受一个被破坏的世界。

大部分人还是宁愿沉浸在所谓付费社群,微信文章等等碎片化信息里面,然后在大脑的欺骗下,获得廉价的满足感和虚伪的成长。这场骗局,你情我愿。这类人多,好骗。所以人性的玩法是真的好赚钱啊!在这点上,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算是非常成功,给用户在学习成长上的幻觉。

没有多少人愿意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踏实的工作来提升自己。这点我没做好,但我愿意去做好,毕竟这点傲气和追求还是有的。

今天提到的“元问题”的概念,其实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选择比努力重要
选择对的问题去轻松解决和选择表面的问题去努力解决,肯定是前者帮助更大。

文章虽然强调了找到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中庸的,需要取舍的。不能过于追求完美,等问题想清楚再行动,这样其实也不好,不现实。快速迭代的状态最好,一方面是行动,另外一方面是保持对问题的质疑。谈过几个女朋友才能知道什么菜你最喜欢嘛,啊哈哈哈...

这篇文章的内容,也被我的人生经历、工作经验,年龄所局限,我们都是大脑的囚徒,为了站得更高,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保存好奇心、保持学习。世界这么大,挣扎去看看。(回想我写文章的意义,还是不变:通过书写留下思考的痕迹,成长的过程。幼稚也好,有漏洞也罢。偶尔回来看看自己,这种感觉很有趣。)

好了,看到这里。只要记住一句话:解决元问题,而不是问题!找到树干而不是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