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竹镇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古竹镇的主要旅游景点简介

位于距镇府驻地6公里的留洞村,是呈褐红色的大石山,四面陡峭。

方圆两平方公里。越王山属丹霞地貌,由数十个石山组成,险峻而秀美。

主峰海拔316米,四面绝壁,谷底及山脚植被茂盛,一片苍翠。从远处看,主峰屹立于群山的簇拥之中,如一位大王在士兵的护卫之下,巡视东江两岸广阔的土地。

这是一座具有王者气派的雄伟大山。越王山的名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故事。

传说项羽刘邦争霸天下时,龙川县令赵佗奉病重的南海郡尉任嚣之召,顺江南下番禺。船经古竹,见越王山拔地而起,气势磅礴,素有大志的赵佗心里一动,便上山游览。

在一道悬崖峭壁之下,赵佗放眼四野,豪气顿发,他面对石壁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大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志称王。之后,他受任嚣之托行使南海郡尉的职权,还吞并了象郡和桂林郡,最终被统一天下的刘邦封为南越王。

现在的越王山上还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等遗迹。以赵佗的传奇故事为依托,越王山也便有了一系列与越王有关的历史遗迹,让后人在攀登越王山的同时,跨越时空,遥想这位传奇的南越王的故事与足迹。

古竹陈家祠,即古竹陈氏宗祠,坐落于江东新区古竹镇东江河畔,建筑面积为1395平方米,是一座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的古祠。古竹陈家祠始建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当年它是由紫金、河源、博罗三县部分陈氏家族集资兴建的“朝拜祠”,祠内供奉着120个陈氏祖宗的灵位。古竹陈家祠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祠宇。

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紫金(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紫金支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三个革命团体活动的大本营,同时也是 *** 东江特委、后东特委领导东江人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大本营。因此,紫金县人民 *** 批准古竹陈家祠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濒临倒塌,已成危房。改革开放后,紫金、河源、博罗等三县的陈氏嗣孙,积极酝酿筹备修复古竹陈家祠。

2000年6月22日,紫金县人民 *** 发文批准成立“紫金县东江革命历史文物(古竹陈家祠)保护促进会”。保护促进会成立时,由五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担任名誉会长:梁威林(原 *** 后东特委书记、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郑群(原东江特委武装部长、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海东(原深圳市人大主任)、张秀山(原 *** 紫金县委副书记、厅级离休干部)、陈流明(原广东省国税局长)。

通过保护促进会的努力,共捐集资金150万元人民币。2001年5月1日动工修复,当年11月17日顺利竣工。

在修复陈家祠过程中,紫金、河源、博罗三县的陈氏嗣孙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古竹陈家祠内开设了革命斗争展览馆,陈列了大量东江人民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的图片和实物,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新的历史时期,古竹陈家祠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位于孔埔村正南,距镇府驻地4公里,迄今有700多年历史。

相传宋末孔埔上围有位邹姓女子,年方十七,因抗拒家长迫婚而出走。数天后,一放牧老人发现美貌女子,从岩洞侧水井挑水往岩洞走去,觉得奇怪,便尾随而去。

至岩洞不见女子,只见一女尸,经辩认正是那位出走的少女。群众认为此女已得道成仙,便募捐石岩下建筑庙宇,并塑一女神像,群众络绎供奉。

道姑岩由此得名。岩内高50米,庙宇前有可容近百人平台。

岩侧有口喷泉井夏凉冬暖,清爽甘冽。登高远眺,乡村围绕,风光旖旎。

位于东江中游东岸的临古公路旁边的上联、新围、四维、槎岭、平渡村连片延绵的低矮丘陵上,面积14233亩,基地内环山路道相连,春季花香扑鼻,招蜂引蝶;夏季荔熟蝉鸣,枝头硕果累累,令人赏心悦目。

广东省紫金县古竹镇越王石的由来

西汉刘邦封越王,经历惠帝高后文景四朝.至武帝时期用主父偃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将越王一分为四,此越王石为纪念南越王之石.

古竹镇位于东江中游东岸,紫金县西部。西接博罗、惠州,北邻河源,区域面积198平方公里,辖24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1992年10月经省人民 *** 批准,在此设立紫金县经济开发试验区,2000年11月被省 *** 批准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2年3月被省 *** 确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交通便利:广州198公里、距深圳170公里、距惠州93公里,出口路连接205国道,距广梅汕铁路和惠州梅高速公路6公里,经专评审通过,即将建成的惠梅高速公路埔前路段,设一个出口通向古竹。

越王山位于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的东江河畔,方圆两平方公里。越王山属丹霞地貌,由数十个石山组成,险峻而秀美。主峰海拔316米,四面绝壁;谷底及山脚植被茂盛,一片苍翠。从远处看,主峰屹立于群山的簇拥之中,如一位大王在士兵的护卫之下,巡视东江两岸广阔的土地。这是一座具有王者气派的雄伟大山。

越王山的名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故事了。传说项羽刘邦争霸天下时,龙川县令赵佗奉病重的南海郡尉任嚣之召,顺江南下番禺。船经古竹,见越王山拔地而起,气势磅礴;素有大志的赵佗心里一动,便上山游览。在一道悬崖峭壁之下,赵佗放眼四野,豪气顿发,他面对石壁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大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志称王。之后,他受任嚣之托行使南海郡尉的职权,还吞并了象郡和桂林郡,最终被统一天下的刘邦封为南越王。现在的越王山上还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等遗迹。以赵佗的传奇故事为依托,越王山也便有了一系列与越王有关的历史遗迹,让后人在攀登越王山的同时,跨越时空,遥想这位传奇的南越王的故事与足迹。

沿着山中总长十多公里的环山游览栈道前行,又可以重温一下山脚的快乐,而忘却了攀登途中的辛苦。这条木栈道是用木板栈道和红石小道组成,穿越于深谷之中、悬崖之侧和峻岭之上。

越王山的传说只是山的一种依托,而山上最大的卖点则是攀岩——对,就是体验那种壁虎一样附在石壁上的 *** 项目。越王山借助天然的地形之利,设置了天然岩壁攀岩,我们去到的时候,刚好有人在山上攀岩,一片黑压压的山石中,一个小点在慢慢向上蠕动,身体随着长长的绳索悬在半山中,悠悠荡荡。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在大清时期叫什么地名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在大清时期叫宽得都苦竹派社。

古竹旧称苦竹,因当时东江岸边生长大量苦竹子而得名,后谐音改名古竹。明清属宽得都苦竹派社。

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二区古竹乡,民国34年设古竹镇。建国初属古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设第八区,1957年12月分属古竹、平渡乡,1958年10月成立古竹公社,1961年4月析置古竹槎岭农场(1963年3月并入古竹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设古竹镇。

位于县境西部,东与义容、凤安相连,西与河源、惠阳、博罗三县隔江相望,南邻好义及惠阳县卢岚乡,北接临江。镇 *** 驻地古竹圩,东北距县城68千米。

古竹镇位于紫金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西与博罗县、惠州市惠城区、河源市源城区隔东江相望。全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含东江林场),其中山地16,814公顷,耕地2,271公顷。

2004年,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13,066户,人口53,673人(2004年撤销榕丰、坑尾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坳村并入榄溪村,全镇行政村由24个撤并为18个和1个居委会)。省批准成立的紫金经济开发试验区设在古竹镇。

永安县的永安历史

建置沿革 永安地域,,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今惠阳)、长乐(今五华)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紫金年鉴2005》) 县名由来 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两县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 *** 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紫金年鉴2005》) 1998年底,紫金县共设23个镇,下辖277个管理区、2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员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中坝镇、敬梓镇、水墩镇、龙窝镇、洋头镇、苏区镇、南岭镇、九树镇、瓦溪镇、九和镇、蓝塘镇、凤安镇、好义镇、上义镇、青溪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镇 46816人、附城镇 26071人、龙窝镇 39571人、九和镇 15333人、上义镇 13983人、蓝塘镇 49893人、凤安镇 14956人、义容镇 23762人、古竹镇 34845人、临江镇 19460人、柏埔镇 20239人、黄塘镇 23629人、敬梓镇 20380人、乌石镇 34772人、水墩镇 14325人、洋头镇 10255人、南岭镇 9946人、苏区镇 13849人、九树镇 11403人、瓦溪镇 12207人、好义镇 8779人、青溪镇 10222人、中坝镇 27381人。 2002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洋头、南岭、苏区、九树、瓦溪、附城、好义、青溪)。2002年底,全县设23个镇,下辖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委员会,下分1836个自然村。 2003年7、8月,先后撤并九树、青溪、洋头3个镇。其中,原九树镇的官田村并入龙窝镇,在南、在上村并入九和镇,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岗、红光等7个村并入瓦溪镇,洋头镇并入龙窝镇,青溪镇(含宝山村)并入义容镇。村和居委会以及自然村个数不变。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

紫金县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东接五华县,东南与陆河县相连、与海丰县毗邻,南与惠东县相邻,西南与惠阳市惠城区相接,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接,北与东源县交界。

全县境域:东至南岭镇东溪村蕉窝,西至古竹镇江口村,南至上义镇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区燕子岩。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

总面积3619平方千米(简册)/3627平方千米(1994年土地详查面积3621.24平方千米)。全县八成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

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紫金年鉴2005》) 县名由来 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两县地。

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 紫金县地理位置 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

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 *** 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

(《紫金年鉴2005》) 1998年底,紫金县共设23个镇,下辖277个管理区、2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员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中坝镇、敬梓镇、水墩镇、龙窝镇、洋头镇、苏区镇、南岭镇、九树镇、瓦溪镇、九和镇、蓝塘镇、凤安镇、好义镇、上义镇、青溪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镇 46816人、附城镇 26071人、龙窝镇 39571人、九和镇 15333人、上义镇 13983人、蓝塘镇 49893人、凤安镇 14956人、义容镇 23762人、古竹镇 34845人、临江镇 19460人、柏埔镇 20239人、黄塘镇 23629人、敬梓镇 20380人、乌石镇 34772人、水墩镇 14325人、洋头镇 10255人、南岭镇 9946人、苏区镇 13849人、九树镇 11403人、瓦溪镇 12207人、好义镇 8779人、青溪镇 10222人、中坝镇 27381人。

2002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洋头、南岭、苏区、九树、瓦溪、附城、好义、青溪)。2002年底,全县设23个镇,下辖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委员会,下分1836个自然村。

2003年7、8月,先后撤并九树、青溪、洋头3个镇。其中,原九树镇的官田村并入龙窝镇,在南、在上村并入九和镇,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岗、红光等7个村并入瓦溪镇,洋头镇并入龙窝镇,青溪镇(含宝山村)并入义容镇。

村和居委会以及自然村个数不变。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

2004年全县进行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至年底,完成撤并28个村委会。其中:(1)附城镇撤销朗坑村并入蓝坑村;(2)乌石镇撤销大水坑村并入升车村,中坑、中澄两村合并改名为仙湖村;(3)中坝镇撤销华山村并入径口村;(4)敬梓镇撤销黄小塘村并入柑坑村;(5)水墩镇撤销高岭村并入秋溪村;(6)苏区镇撤销锡山村并入炮子村,撤销碧河村并入小北村;(7)南岭村撤销山背村并入东溪村,撤销嶂背村并入庄田村;(8)瓦溪镇撤销柳布村并入洪田村;(9)九和镇撤销龙卜村并入黄砂村;(10)蓝塘镇撤销黄沙村并入河塘村,撤销业坑村并入双兴村;(11)凤安镇撤销黄龙村并入东塘村,并改名为东龙村;(12)义容镇撤销大田村并入汀村村,撤销田心村并 *** 光村,撤销大坝村并入石下村,撤销塘丰村并入坪輋村;(13)古竹镇撤销蓼坑尾、榕丰两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坳两村并榄溪村;(14)柏埔镇撤销格塘、小鲁两村并入大鲁村;(15)黄塘镇撤销拔寨村并入嶂拔村。

撤销后,紫金县村。

谁去过紫金古竹镇越王山,那里好玩吗

越王山是在紫金的,你要去那里就要先在河源坐车去紫金县城,然后在紫金坐去越王山风景区的车,你可以在紫金车站那里问总共有多少班车,最后一班是几点,河源去紫金一个半小时左右,然后再转车去越王山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西汉刘邦封越王,经历惠帝高后文景四朝.至武帝时期用主父偃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将越王一分为四,此越王石为纪念南越王之石.

古竹镇位于东江中游东岸,紫金县西部。西接博罗、惠州,北邻河源,区域面积198平方公里,辖24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1992年10月经省人民 *** 批准,在此设立紫金县经济开发试验区,2000年11月被省 *** 批准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2年3月被省 *** 确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交通便利:广州198公里、距深圳170公里、距惠州93公里,出口路连接205国道,距广梅汕铁路和惠州梅高速公路6公里,经专评审通过,即将建成的惠梅高速公路埔前路段,设一个出口通向古竹。

越王山位于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的东江河畔,方圆两平方公里。越王山属丹霞地貌,由数十个石山组成,险峻而秀美。主峰海拔316米,四面绝壁;谷底及山脚植被茂盛,一片苍翠。从远处看,主峰屹立于群山的簇拥之中,如一位大王在士兵的护卫之下,巡视东江两岸广阔的土地。这是一座具有王者气派的雄伟大山。

越王山的名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故事了。传说项羽刘邦争霸天下时,龙川县令赵佗奉病重的南海郡尉任嚣之召,顺江南下番禺。船经古竹,见越王山拔地而起,气势磅礴;素有大志的赵佗心里一动,便上山游览。在一道悬崖峭壁之下,赵佗放眼四野,豪气顿发,他面对石壁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大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志称王。之后,他受任嚣之托行使南海郡尉的职权,还吞并了象郡和桂林郡,最终被统一天下的刘邦封为南越王。现在的越王山上还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等遗迹。以赵佗的传奇故事为依托,越王山也便有了一系列与越王有关的历史遗迹,让后人在攀登越王山的同时,跨越时空,遥想这位传奇的南越王的故事与足迹。

沿着山中总长十多公里的环山游览栈道前行,又可以重温一下山脚的快乐,而忘却了攀登途中的辛苦。这条木栈道是用木板栈道和红石小道组成,穿越于深谷之中、悬崖之侧和峻岭之上。

越王山的传说只是山的一种依托,而山上最大的卖点则是攀岩——对,就是体验那种壁虎一样附在石壁上的 *** 项目。越王山借助天然的地形之利,设置了天然岩壁攀岩,我们去到的时候,刚好有人在山上攀岩,一片黑压压的山石中,一个小点在慢慢向上蠕动,身体随着长长的绳索悬在半山中,悠悠荡荡。

春湾镇的历史文化

春湾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中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列入国家地质公园。

镇内现存有春州治、勤州治等两个唐、宋古城遗址。历宋、元、明、清至民国,春湾为盐业集散地。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国民大学、省人民银行曾移迁春湾,时称“小广州”。解放后,春湾以镇建制,60年代列入中国百大名镇。

春湾位于漠阳江上游与西江之间,古代是中原文化进入西江以南高凉地区的主要通道。至隋唐期间,其因地理显要,时隶新兴,属广州辖地;时隶阳春,属冼冯势力的控制范围。

春湾古代为中原移民区,汉、俚、僚民族杂居,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广州的移民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一种富有活力和富有弹性的文化,颇具开放精神。

春湾是古高凉县地,古称那乌(六乌),宋代称黄泥湾。那乌,古越语,南越人稻作的地方。

越人为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总称。六乌即上古的骆越。

秦汉史称:“北方胡,南方越”,至西汉有南越、闽越、东瓯、西瓯等越族,在东汉称为乌浒、夷僚,六朝后以俚僚并称,今发展为瑶、畲、苗、亻良、壮、黎、侗、白、水、布依、毛南、么佬、仡佬等多个民族。春湾包括阳春其他地区的俚僚民族在明代末期已经基本汉化,后有赵、麦、盘等三姓瑶族陆续回迁阳春。

无论瑶族、汉族、还是其他移迁而来居留的少数民族的阳春人,大都信奉盘王。凡有村落的地方都立有盘王神祉,其供奉的盘王神像是个狗头人身的图腾,盘王即盘瓠,是狗王神。

高凉地区的名称源于“狗狼”谐音,自古相传阳春先民是盘王的嗣裔,盘王曾在阳春这片古海隅的岩山地带开天劈地。经考古还发现,春湾在旧石器晚期已有人类居住,在众多岩群洞穴里发现有丰富的古文化层,已出土有各类的动物化石,发掘出西汉印纹陶器和绳纹板瓦等文物。

通真岩也出土有剑齿象牙齿及骨骼的化石,其属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存物。春湾汉代遗址古旧塘村,出土有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和日用陶罐以及铁钺农具等遗留物几千件。

陶罐胎的断面处呈青灰色,质地坚硬,火候较高。胎表面附有黄绿、黄褐和近灰色的一层极薄釉,这是在吸收了原始陶器表着釉的经验基础上,又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的一项工艺技术。

它表明春湾地区当时已具有与中原汉代同期陶器烧制水平,以及上古狗狼文化与中原文化同具文明。特别是铁钺农具的出土,体现今春湾在汉以前已将铁器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春湾古代各种文化包括陶器文化创造者应是漠阳江古代的先人,其旧石器时期穴居先民应与阳春后来古代俚僚民族有直接渊源。这为探讨狗狼民族起源、发展及其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汉古旧塘村遗址出土遗存物中发现有铺地砖。铺地砖,呈正方形,长宽均约20厘米,厚2.5厘米。

砖面花纹装饰有两种:一种花饰四叶纹,四叶中间有一个棱格纹,线条凸起,图形规则工整,均为模制;另一种为圆圈纹,由五个圆圈组成图案,中间稍大,四角的较小,圈的线条是凹下去的,由两条线组成。中间大圈线条,为轮制,深浅一样,小圈由三条线组成,线条是用手工刻划的,线条有深有浅,也不够圆,砖面四圈1.5厘米,刻划榄角纹。

胎质呈青灰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此物为全省首次发现。

古旧塘村遗址位于漠阳江边,南向有个大池塘,四周有人工垒筑的四个哨岗的土丘。遗址发现5000多件陶器残片,还有铺地砖。

这种铺地砖在秦汉时期已属豪华的侈奢品,在它的上面那将是一种级别很高规格的建筑物。从古旧塘村形制推订,极有可能是一直寻找未果的南越坍国赵佗的行宫,省文物专家也认同这个观点。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略取陆梁地,于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为了稳定岭南地区局势,以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领50万众留守,还征调15000名未婚女子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还强迫从中原劳力移迁岭南,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7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相邻越人各部归属南越王属地,广州成了越族集团的政治中心,作为赵佗行宫的春湾则成为南越集团的重要据点,同时也是古高凉两川地区的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

春湾在地区在南北时期,曾经历“七年征俚”。公元529年,梁武帝为了在今阳江增设港口和进一步控制俚人的高凉地区,委派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孙?邰发动了征讨俚人的战争,孙?邰联合新州渠帅卢氏势力集团,从高凉县地今新兴县的簕竹、河头、天堂等地区开始,沿漠阳江而下,遭到俚人奋起反抗。

这场战争长达七年的时间,史称“七年征俚”。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高凉地区设置有罗州、高州和南梁州。

下分设为阳春、高凉、齐安(恩平)、海昌(高州电白)、电白(高州电白)、石龙(化州)等十二郡。瓯越人渠帅宁巨为罗州刺史,占据鉴江西部。

孙?邰为高州刺史,占据鉴江东部和漠阳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梁朝以南梁州羁縻南越高凉部落,由冼夫人兄冼挺为南梁州刺史。

今春湾的地区被参战的新州刺史卢子雄占据管辖。直至梁末,卢氏反叛,冼夫人协助陈霸先平剿新州卢氏势力,春北三县地包括今春湾夺区又重回冼冯势力的控制范围。

隋末至唐武德二年(615-620年),今春湾及新兴县由隋高凉郡通守冼宝彻起兵反隋时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