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优秀的制约走向卓越——读成尚荣老师《名师基质》所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有人说,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优秀之所以成为卓越的敌人,是因为优秀成了继续发展的包袱。如果满足,便认不清自己了,更不认识他人了。我认为,优秀之所以成为卓越的敌人,还因为优秀成了自己临时的资本,因此便止于优秀,在消费自己的优秀。这样,必然退步,必然成了卓越的敌人。当然,还有些人是没有追求卓越的理想,自然满足优秀这一现状而已。

在中小学校,不乏有优秀人才,如那些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管理干部等。那些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或者某一实践研究领域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则是本文所指的那些卓越型教师。

我有种感觉,也是自己多年引领教师成长的经验,对于年轻教师的引领与培养很容易,这些老师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吸收与消化能力很强,成长欲望与追求理想很明显。但是,对于一些工作十年左右或二十年左右的那些所说的优秀教师,却感觉很麻烦,有些棘手。当与之交流,大多会说,我没想成为名师,上好课带好班就行了;我上课还行,就是不愿意读书,更不想写文章;变得卓越对我太遥远了,我没有信心。更有的说,我年龄不小了,每天很忙,哪有时间学习、研究啊;我也读了点书,感觉没啥用,研究好像与实践总是不对接,我怀疑读书、研究的作用;我是想走上读书、学习、研究的道路,但是坚持不住,虽然这样心里不安,却下不了持续的决心。

其实,以上这些优秀教师的心声与状态,其根本的缘由是在于自己的一种选择,再就是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掌握优秀变为卓越的规律。阅读成尚荣老师的论著《名师基质》,里面的观点很好地解读了本文提出的命题。

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种突破和超越。引发并不断实现这种突破和超越,需要各种力量的引领和支撑,在各种引领和支撑力量中,追求并形成教学主张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动力,既需要外部动力,也需要内部动力。

成尚荣老师认为,名师成长,包括教师专业发展都应有崇高的追求,换句话说,教师的发展应当“再圣化”,即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自主发展。因为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但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意义是人自己创造的。不过,人既可以创造意义,也可以破坏意义。当教师在自己创造意义的时候,才可能真正体验到意义的“意义”,因而才可能生发出前行、突破、超越的动力,因而才会向着更高境界发展。

现在不少年轻人生了“初老症”——还没有老就说自己老了:男教师一过四十岁,就略带感叹地说,我“奔五”了;女教师在为人母以后,就很伤感地说:我老了。这种对未来的忐忑。多多少少折射出“就此停步”的想法和心态。应该明白,就在说自己老的时候,自己已经在破坏意义了。意义的消退以致被破坏,当然是发展动力的衰退,所谓职业倦怠也就悄然产生。

我们需要再一次地讨论崇高,再一次的形成一种氛围:追求意义的崇高。这就是“第一动力”,这就是教师“再圣化”的过程,这就是走向卓越的过程。正是在“第一动力”引发的“再圣化”中,从优秀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得以发展,名师得以成长。

名师是具有品质的名师,所有教师都应当培植自己的专业品质。品质既是优秀教师的特征,又是教师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将反思作为教师的“第一品质”是恰当的,它会带动其他专业品质的锻造。

不过,我以为最需迫切反思的是如何突破自己已有的经验框架。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如果经验不改造、不优化、不与时俱进,也可能会导致失败,这样的经验当然是可怕的。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教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经验,缺乏创造新经验的激情,由此而停滞不前。

以教学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学的基本规定为依据,不仅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反思的品质和方式考察外来的经验和做法,教学改革才会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也才真正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具有发展性平台,成为反思性的实践家。

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只以学科专业为背景,囿于自己的学科是走不远走不高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既要立足于学科专业,又要超越学科,需要有大视野,形成大格局,生成大智慧,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学科专业的局限,突破“优秀”的制约,走向卓越。从知识的角度讨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还需要条件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只有健全良好的知识结构,才会让教师有大视野。同时,知识越来越走向综合,跨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走向,知识的综合和跨界研究,将会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寻找并建构自己发展的更大专业,我把这更大的专业称作“第一专业”,言其对学科专业的超越,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工作与生活有一个重要特征:重复生存。重复生存,积累了许多经验,诺多的经验,让教师日驾轻就熟,让教师成熟,走向成功,完全可能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经验是可贵的,但是经验不与时俱进会导致失败,不可能走向卓越。教师应当永远有陌生感、新鲜感,从中生长起创新的欲望,生长起创造感。值得注意的是,止于优秀的教师,满足于经验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少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之所以成为教育专家,是因为他们摆脱了优秀的束缚。

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读书—实践—思考—总结,如此循环,在循环中提升。大多数教师对此都明白,也都认可,可为什么往往效果不同,差异很大呢?我们清楚,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过,不可忽略的是,对待这条规律的态度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是有不少教师还没有形成习惯,读书、思考、总结等是偶尔为之的,缺少坚持,浅尝辄止,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有更多的教师还没有形成“链条”,常有断裂现象,或是重读书而少思考,或是重思考而少实践,或是重实践,但不善于总结。链条的断裂造成教师发展的不完整性。三是有的教师读书还处于浅阅读、轻阅读阶段,没有超越学科,超越已有的阅读经验,因而显得较为肤浅。四是总结经验、提升经验,这些环节还没有突破,因而在发展中还没有产生跃迁和飞升。

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突破优秀、超越优秀,从而走向卓越,成为一位名师,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做到如下四方面的选择:一是不要以为专业发展是自然的,有追求才会有发展:二是不要总是依赖外力,要明白鸡蛋从内部打破才可能诞生新的生命;三是不要止于优秀,优秀是卓越的敌人,教师专业发展要从优秀走向卓越;四是不要以为读书—实践—思考—总结就一定能成功,要把握规律,形成自觉。

请记住成尚荣老师的嘱托:我们要真正把握这一规律,形成“规律自觉”,真正成为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实事求是地说,克服这一现象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关键是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有目标、有计划,自我检查,自我评判,自我调整与改进。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了,成为乐趣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规律就会进入你的生活,而且成为你最真诚的伙伴,伴随着你,提醒着你,触动你,推动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