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必修一至必修三政治知识总结

知识框架 反正越详细越好。。谢谢了。。满意的追加50~100不等喔
政治。。不是历史

第1个回答  2008-07-08
专题一 中国政治文明历程: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二)
(2)十年建设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由发展到开始遭到破坏。主要表现:①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③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④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3)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主要表现:①无视宪法和法律,践踏人权,破坏法治。②滥用专政手段,制造冤假错案。主要原因: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发展。②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极大削弱和破坏。③国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④公民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
(4)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主要表现:①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③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把建立法制摆到优先地位,加快立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⑥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⑦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⑧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
官制、选官制度和兵制
一、古代官制
(一)中央官制
1、三公九卿制:(1)形成于秦朝: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②九卿:分掌政务。(2)演变于西汉: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变化。如西汉武帝时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度。西汉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至东汉,其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三省六部制:(1)创立于隋朝:①时间:隋文帝创立;②组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完善于唐朝:①特点: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分割宰相权力;②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下设六部。(3)沿袭于历朝:在沿袭过程中,职权有所变化,如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二)地方官制:①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②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③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行: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直属朝廷。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④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名称 概况
察举制 时间 两汉时期
内容 推选、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依据 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族望
沿革 西汉 创立
东汉 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
评价 ①促成汉武帝时人才辈出,国家鼎盛②东汉之后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
九品中正制 时间 魏晋南北朝
概况 三国时的魏国评定州郡人才高低,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科举制 时间 隋朝至晚清时期
含义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依据 考试成绩
沿革 隋朝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 ①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殿试成为定制;③实行糊名法;④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授官。
明清 ①为严格控制士人思想,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②1898年,百日新政的内容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1905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评价 ①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②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③始终重文轻武,重理论轻实践。

三、古代兵制(军制)
1、府兵制:(1)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
(2)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3)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了军府数量,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于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农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粹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以上除募兵 兵外,其共同特点是“兵民合一”。
附:中国古代重要制度的“一二三四五”: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制度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指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是指两大中央行政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三”是指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即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四”是指四大地方管理组织制度:即编户制度、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五”是指五大军制,即府兵制、募兵制、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
四、监察制度
(一)历程: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②发展于两汉:西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后来又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强化于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其中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负责监视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帝指挥,东厂、西厂直接由皇帝控制。
(二)评价: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②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弱,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
附: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点 盛行的时代不同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 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刚开始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公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2、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军事机构;②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2)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府兵制创于西魏,行于北周、隋朝,盛行于初唐,至开元年间崩溃;而募兵制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此后历代沿袭,直至近代。②特点不同: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临时征调,兵将分离;而募兵制自由应募,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兵将有隶属关系。③影响不同: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下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也是近代军阀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仲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日消殆尽。
(2)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伍;④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法美等国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曾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考点2 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一、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古代:(1)分裂:①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②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一度侵占台湾(明末至1662年)。
(2)统一:①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元明清时期。
②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③四次局部统一: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先后统一北方;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近代:(1)统一: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2)分裂:①多个政权并立:1853—1864,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对峙;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四个政权并立。②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③葡萄牙占据着澳门;英国割占了香港;日本一度(1895—1945)侵占台湾。
3、现代: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大陆统一;②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③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二、附录:1、港澳台问题
澳门:(1)主权丧失: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骗取了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占澳门。
(2)主权收回:①方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87年4月);③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1)主权丧失:①1841年,英军武装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割占香港岛;②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主权收回:①方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②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84年12月);③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
台湾: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打败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10月,中国收回台湾。③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从此割据台湾。
三、附录:2、世界史上的分裂与统一
(1)近代:①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避免了国家分裂,由此,领导人林肯受到了美国人民的尊敬。②1864—1871年,德意志统一,核心人物是俾斯麦。③1859—1870年,意大利统一,核心人物是加富尔。
(2)现代:分裂:①德国的分裂: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争夺,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②朝鲜的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③苏联解体: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同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统一:①1990年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②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加强。
http://blog.cersp.com/16604/1204914.aspx 这还有一个
回答者:海风镇镇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5 18:28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http://blog.cersp.com/16604/1204914.aspx是这个~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1)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课件:古希腊政治文明~~~
• 高中历史题
• 怎样学习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内容???
• 怎么学文综
• 怎么学好文科啊?
查看同主题问题:高中历史 总结 必修 北京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楼上分析的有误:在外国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但最早的史书却直到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才出现,代表作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又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记录希波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修希底德写的,记录的是希波战争约一百多年后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内部,分别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内部的战争。
评论者: kanvanfei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导论课认识历史
教学目的:让新入高中的学生了解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如何体现的?高中《历史》如何学习?与高考的关系如何?
教学重点:历史是什么?历史如何体现?
教学难点:历史是什么?
教学手段: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我的学习历程)
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profile
学习历程: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大学历史。
学习历史的心得:无概念——懵懂——知之甚多——更多的困惑……
学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或者说历史学,我逐渐地对历史有了一些认识,却也有了更多的困惑。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同学一个认识事物或者说学习或者说做学问的过程中会体验到的一个心得,就是“学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当一个人知之甚少的时候,他很容易骄傲自大、轻率、盲动,宣称自己天下第一无所不能;而当一个人真正深入学习,深入作学问的时候,他会感到他不懂的东西会越多,这会让这个人懂得谦虚和谨慎,懂得对这个世界保持敬畏,知道认识没有止境,永远保持一颗追求的心,这个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你毕业之后也是需要记住的。
回到正题,继续我们关于历史的话题。
对于这个话题,我打算分作三个部分,跟我们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
一、历史是什么?二、历史由什么来体现?三、如何学习高中历史?如何学习高一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一、历史是什么?
1、历史的定义
(有原则的按号数提问,组织学生自由发表对历史的各种看法。着重引导他们注意到历史是一种记忆,历史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历史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记录的,历史是需要解读或解释的,历史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
按照刚才大家的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历史是一种记忆,一种有选择的记忆,我们往往选择记录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当对于这些记录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历史学(这个通常我们叫它历史)。
(举例)比如如果以后我成了名人,有人要写我的传记,他就会收集我从小到大的各种资料,包括我的日记、我在学校的档案,甚至会采访跟我关系密切的人获得口述史料等等,这些就会成为构建我的传记的砖瓦,怎么把这些砖瓦组织起来建成一座漂亮的房子,这个就是历史学包含的内容了。
归纳起来,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历史学(通常我们也把它叫做历史)则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

刚才我们说历史是什么的时候,有一个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历史的记录,没有被用文字或其他手段记录或保存下来,即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也不可能成为被承认的历史事实或结论。所以,记录非常重要,这是历史的根本,是他的特质。
那么,都有哪些记录历史的方式呢?
2、历史的记录方式
“史”的甲骨文,从史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出,“史”就是用文字或其他手段记录下来的事情。那都有哪些记录历史的手段或方式呢?
口耳相传、结绳刻痕、发明文字,
可以说,用文字把事情记录下来,真正的历史就诞生了。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那时人们在龟甲或者牛胛骨上刻字来记录历史,这个文字就是甲骨文。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春秋》,现在认为是当时的思想家孔子编纂的。
*(中国历史年表)
在外国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但最早的史书却直到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才出现,代表作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又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公元前、公元后的解释)
到了现代社会,记录历史的手段和方式就变得丰富很多了,比如视频、音频等。
把事情记录下来,放在那里,如果没有人来归纳,来整理,然后系统化,并可为当代人所认识,如果没有这样,那还不成其为历史,或者严格来说,不成其为历史学,也就是史学。我们经常说研究史学,那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其实说起来,这也可以被看作是历史如何被体现的问题,也就是历史只有通过史料来体现。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方面:
二、历史如何被体现?
科学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史料说话,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当然,合理的推论也是允许的。
史料:文物、遗迹、口耳相传、史籍、多媒体等。
这些史料的形式每一个都内容广泛、意涵深广,如果你专门研究文物,你可以成为文物史家、探究遗迹可以被称作考古学家等。而在这些史料形式当中,用文字记录的史籍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史籍就包括教科书。也就是我们要着重学习和研究的历史的体现形式。
大家可以拿出我们的课本,我们来认真研究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同时也来想想在今后的两年或三年我们应该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三、高中历史、高一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1、必修
2、课程标准、实验
3、高考
四、总结
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当人们对它有选择地、有系统地认识、记录和解释的时候,历史学(通常称作历史)就形成了。
2、历史通过史料来体现。史料包括文物、遗迹、口耳相传、史籍、多媒体等。
3、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课后反思
2007-9-3
3、4节12、11班;5、6节9、10班。
总的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不好。前三个班都只是简略讲解了“导读”部分,最后一个班时间把握较好,完成既定内容。今天这四节课都按照教案内的主要点来进行讲授,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