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新学期已经开始两周了,三年级面临小升初的准备期,周边焦虑的家长比比皆是,说对我没有影响,那是假的,但我还是尽力在焦虑中保持理性,因为做父母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

首先,我一直有一个基本认知,要根据未来十年世界对人才的需求而培育孩子。从这个角度看,我坚持认为不能将分数和成绩作为评估孩子的唯一标准,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即使是在目前国内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竞争力应当展现的更综合、更完善、更符合他自己的特质,也就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

首先是“软实力”,将它放在前面先说是因为它是最容易被应试教育体系和家长所忽视的一类,认为它对孩子的成绩和择校并无太大帮助。但我却认为恰恰相反,“软实力”是一种让人变得独有的实力,孩子会因为有了这样的能力而变的立体鲜活起来,会让人容易记得他,更会让别的觉得他是不可替代的。

这里的软实力不是孩子上了多少兴趣班,而是隐藏在这些特长背后的品格、特质、精神和思维方式,这些则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高质量的陪伴,在家庭氛围中独特营造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影响必定是更加深远的。

但重视软实力不代表轻视“硬实力”,对学习成绩的评估也是必要的,而且是更前置的。打个比方,“硬实力”是初赛的考核内容,作为一个学生,首先你的学业至少优良,这个优良不是靠刷题和强制学习,而是要靠孩子内生的动力,对学习的兴趣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对未来的美好预期。而“软实力”则是复赛的升级测试,对个人评估的影响系数则会更大,影响更长远。

对家长而言,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每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挫都会于心不忍或者焦虑,但不妨把眼光放长远,把双脚踩的更踏实。也就是说,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看向更远的未来,主动提前筹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结合孩子自身的兴趣、意愿、能力和成熟度,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可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