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百年奋斗路书写新风彩#

一一记武陟县小马营村党支部退休老书记和老村委会主任张锡通

在著名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焦作(东)火车站南侧座落着一个不起眼的默默无闻的小村庄。

在三十年前,这里还是“房屋一片瓦,草席当做床,吃饭靠救济,花钱靠乞讨”的贫困村。

而如今,走进这个人口不足三百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的村庄,阵阵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工厂的车间工人们忙个不停,村里的大街小巷整洁宽敞,居民的二层小楼内,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些无不彰显着它的富裕、文明与生机。

谈到小马营村的这些年的沧桑巨变,村民们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小马营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俺村的好书记—张锡通。”

年近耆耋之年的张锡通在当地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他已在小马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干了四十多年,使昔日的贫困村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明星村,而且还因为他有着令人羡慕的诸多荣誉和身份—省、市、县级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连续六届当选为中共武陟县委委员,连续七届当选为焦作市人大代表。

辛丑新春伊始,我们慕名走进了小马营。

197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张锡通接到公社党委的通知,由他担任小马营村党支部书记。

看着缺粮断炊的群众,面对一穷二白的集体经济,张锡通义无反顾,勇敢地挑起了重担。

上任后,张锡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在会上,他深情地望着父老乡亲,庄严地许下三个承诺:保证三五年内甩掉小马营的穷帽子,一定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一辈子不离开小马营。

当时小马营赖以生存的土地状况非常糟糕,“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蛤蟆叫,不见粮登场”是其真实写照。

为了改良土壤,张锡通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战严寒,斗酷暑,历经数度春秋,硬是填平了三百亩坑塘。

后来,他们又在未填平的坑塘里种田青、作台地、治盐碱……终于,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废坑塘变成了莲鱼混养池,小马营人不再为温饱而忧虑了。

告别了饥饿,张锡通又有了新目标:让小马营人从温饱走向富裕。然而,正当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1982年打破农村“大锅饭”的情形使他再度陷入被动局面。当时有的地方村干部误认为,集体经济就是“大锅饭”,唯分是好,村集体财产分得连颗钉子也不剩,农业机械也被拆成碎铁卖了。但他认为此举对人均耕地稀少的小马营来说显然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不利于今后的大发展。所以,正是由于当时他的一正确念想,小马营村集体所有的大型农机具都没有分。于是,上边人责难说,不分就是阻碍农村改革;下边的人也在悄悄地埋怨说,干部怕分了后自己油水少了;邻村人耻笑说,张锡通是想显一手哩!

对此,张锡通坚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中央精神,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做出了惊人之举:每户除菜地外,集中连片划出责任田,大型农业机械仍为集体规定财产,不再往下分。

这一决定的好处,在以后的实践中显现出来了。这里的农户从没有为耕田、浇地作过难。不仅如此,村里的水利设施还不断完善,农业机械不断增加,土地肥力日益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

经过十余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小马营村换来了小天麦涌金浪、秋天风送稻谷香的丰收景象,成了闻名遐迹的“鱼米之乡”

“农业是饭碗,副业是菜篮,而工业才是农民的钱布袋”。

张锡通认准了这个理。

从1983年开始,他踏上了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

创办企业,小马营面临的是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资金问题是第一道难关,怎么办?张锡通上焦作、下郑州,探访亲友,好不容易借来1.3万元,全部交给了会计,并交代不要村里一分一厘利息。

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干部群众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把孩子娶媳妇的钱拿来了,有的把积攒盖房的钱送来了,还有的把卖牲畜、粜粮食换来的钱交给村里。

不到半个月,村民们凑了5万元钱,这分分毛毛,都是群众的血汗;这毛毛分分,都凝聚着群众热切的期望。

望着这些钱,张锡通动了感情:“企业要是办不好,对不起全村父老乡亲啊!”

经过深入考察和详细论证,张锡通决定:发挥本村紧临郑(州)新(乡)郑(州)焦(作)公路的优势,先上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于是,他们办起了汽车修配厂。精明的决策,为小马营的发展掘到了“第一桶金”。

紧接着,他们又决定在村里板铸造厂。

资金问题解决了,无人才又成了挡在他们面前的一只拦路虎。本地人才少就到外地请。为了求贤纳士,张锡通的足迹留在了浙江、上海、河北、天津等地。

为聘请河北省一位技术人员来担任铸造厂厂长,张锡通曾连跑了五趟,终于感动了他,使他主动把户口从城市落到了小马营村。

2004年,小马营与郑州后羿集团合作投资一个600万元精细化工厂。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家,项目很长时间没能启动。为了求得人才,张锡通和他的搭档带着干粮,四处寻觅,经过努力,从开封某化工厂聘请到一位高级工程师。考虑到该工程师两地奔波,生活极度不方便,张锡通主动把自家的两层小楼让给了工程师一家人居住,并把自己的家电、家具和生活用品留给他们使用,在引进人才同时,张锡通还非常重视引进技术。1991年,他在北京的览会上得知滴塑产品在国内很吃香,便请求科研单位以10万元的价格转让技术。当时村里有人担心的问:这高、精、尖的项目,咱庄稼人能搞吗?

张锡通满怀信心地回答说:

“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咱也能干成。”

他知难而进,自任厂长,仅用三个月时间,投资160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家滴塑厂。滴塑厂投产第二年,就创下产值一千五百多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产品远销到香港、韩国和欧美、新加坡。

三十多年来,张锡通先后领办了建筑材料厂、服装厂、汽车修配厂、眼镜厂造厂、塑料化工厂、郑州后羿集团武陟分公司等11家企业,引进各类人才一百余人,使全村企业个个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目前,小马营村集体总资产已达数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改革开放后,小马营人靠着勤劳和指挥逐渐脱了贫,过上了幸福日子。但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也在部分群众中蔓延开来,过关了穷日子的乡亲们,看着日渐饱满的钱袋子,竟不知所措了。

有的主张把祖坟好好修一修,“让祖先也风光风光”;有的主张把钱分了,也“潇洒走一回”;有的甚至悄悄摆起了麻将桌,硬币在桌上碰得叮当响。有的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错误思潮的影响,争待遇、比享福,不思进取。

张锡通发现了这些现象,在全村开展了“手里有了钱,生活怎么过”的大讨论。会上,张锡通语重心长地说:“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小马营兴衰成败的问题。我们村之所以富了,关键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大伙儿干劲儿高。如果大家都松了劲,金山银山也会被掏空。更何况我们只能算是小富。现在如果骄傲,自满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就会付之东流。”

这些年,每年的大年初五,张锡通都要把全村干部群众召集起来,谈谈一年来的工作,比比每个人的贡献,找找还有哪些不足;并且通过讲村史、讲创业史,让群众了解小马营的历史变迁,让群众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激励全村人永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为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围,小马营村先后投资一百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绿化、美化,改造了村办学校,修建了村级卫生所,建起了图书室、门球场、篮球场、卡拉OK厅、慈善文化广场、村史馆等文化娱乐场所。

随着群众收入的增加和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小马营村的各项公益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现在,村民家家户户通了水、电、电话、有线电视、天然气,五老人的一切费用村里全包,全村人看电影、洗澡、子女上学、老人退体后的医疗费用等也由村里承担。

有多少年过花甲的而老人都在享受这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天伦之乐,满头白发的张锡道却像一头拓荒牛,为把小马营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依然不知疲倦地躬耕在这片黄土地上。

小马营的发展还离不开他。在2011年,张锡通从小马营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可他当急被新一届村“两委”聘为了经济发展总顾问,这是群众用最朴实的方法在挽留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不已。”面对着记者的镜头,张锡通畅谈了小马营村今后的发展规划,他说,以调整农业、强调工业、搞活第三产业统揽全局,争取两三年内再上到几个高科技项目;搞活两条商业街;实现全村供暖……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在他心中已经铺开了画卷,它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