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这个月对我而言,应该值得纪念,因为我刚刚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资格考试,虽然还不知道考试结果,但这一番经历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通过这番学习,我初窥心理学的门径,对于心理咨询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人云亦云。

心理咨询师考试分为基础理论和咨询技能两个部分,咨询技能部分不仅是心理咨询的必备技能,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大有裨益。

心理咨询师接待求助者时,必须抱着尊重、热情、共情、积极关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与求助者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确保咨询能顺利进行。回想一下我们的人际交往,是不是也应该如此?

如何将心理咨询技能应用到人际交往,是我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恰好七分钟阅读会发起了《非暴力沟通》专项阅读活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曾听很多人提起过,这本书的电子版本我也收藏了很久,却一直没下决心阅读。这次趁着出差的机会,我读完了全书。

读完这本书之后最深的感受,是这本书可以视为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典范,解决了我学习过程中很多的疑惑。

作者开篇就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所谓观察,指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感受,是指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需要,是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请求,即具体的请求。简单来说,就是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对比一下心理咨询技能对咨询师的要求,观察就是客观表达事实,不带任何主观评判色彩,这是既是对求助者的尊重,也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感受、需要和请求,相当于心理咨询技术中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技术,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容表达。这完全不同于单纯的精神分析,一切都以求助者为中心,关心的是求助者的个人感受和需要。

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求咨询师无条件接纳求助者,对求助者不作评判。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着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着敬仰地望着而已。”这句话是罗杰斯用来比喻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该秉持的非评判性态度。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提出的区分观察和评论,与罗杰斯的上述观点相通。作者在该章指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为了更好的体会和表达我们的内心情感,作者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越具体越能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感受,让别人理解我们需要,并编制了表达感受所需要的词汇表。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疗法,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非暴力沟通》第五章“感受的根源”提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我们的感受”并据此认为“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这个观点与埃利斯的ABC疗法异曲同工。

心理咨询中倾听极为重要,要求心理咨询师应当积极的听,主动的听,认真的听,并适度参与。《非暴力沟通》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和第八章“倾听的力量”中指出,“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同时作者给出倾听时我们应当注意的事项,并指导我们如何作出有效的反馈。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非暴力沟通技巧,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用来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还可以让我们有效倾听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爱自己,更准确的表达自己,重获生活的热情,学会赞扬和表达感激。

无论是心理咨询技能还是《非暴力沟通》所列沟通技巧,都属于技能,都需要我们通过刻意练习,才能掌握。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成为沟通达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