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史纲的作者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卢嘉锡,中国化学家。原籍台湾省台南市,1915年生于福建厦门。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他设计的等倾向魏森堡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曾为国际X射线晶体学界普遍采用。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工作,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成就奖。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49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创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领导全院改革活动,为推进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2年任副院长。1987年曾获伦敦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同年退居二线,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并仍坚持有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卢嘉锡教授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福州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卢嘉锡教授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他在研究过渡金属络合物和簇合物、硫氮化合物、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等方面均有创见。1973年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以及一些[Mo3S4]4+簇合物的类芳香性本质问题,使中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有关原子簇的合成和结构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曾先后在国内外发表重要论文80余篇。在他悉心组织指导下,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化学、新晶体材料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居于国际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