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平山镇第一小学的学校规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随着年代的推移,学校规模的扩大,1912年(民国元年)以后,“西江书院”校名改为“平山镇小学”。其时,平山地区热心教育的人士倡议,学校建立了“平山镇小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杨醇修、杨汉彬、许克廉、林克雨、黄纯文、许世香、彭耀德、王国兴、杨逸甫、刘纯、林仰益等十一人,均为当时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以“东盛行”为名,征收平山市场买卖的花生油、花生、黄麻、豆、稻谷、梅菜、蔗糖、番薯、木柴、木炭等行的公称租款,以及(三保渡)搭横水渡的收费,40%对学校的经费开支。此外,每学期还向学生收少量的学费,(贫苦农民子女减免学费),作为学校的办学经费。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是日寇侵华的开始,平山镇是就近大亚湾、鲨鱼冲海防地带,是敌机重点轰炸的圩镇之一。西江书院(平山镇小学)是靠近广汕公路旁的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当时,敌机投弹三枚命中西江书院,滥炸成了废圩,只剩下残墙碎瓦砾。学生求学中断了,虽想办教育,也找不到设置学校的地方。
在国难当头之际,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破坏了国共合作;而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一边抗日,一边培养革命年轻一代。古梅修(中共地下党员),奉上级党组织的委派,先进入国民党政府平山区署工作,取得合法的身份,然后以隐蔽的形式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直至1943年春(民国三十二年),他则转到平山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从此,古梅修同志便以学校为阵地,组织革命志士,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传播革命思想,培育革命新人。要兴办教育,面临第一个难题是没有校舍。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为了这件事,古校长跑东家,串西家,几经周折,才借用了许姓上西门明经进士大屋一座,加以修缮,定为临时校舍。平山这所小学一百多名学生虽然“狭座相容“,却总算有个学习的地方。古校长为办好平山镇中心小学,而付出辛勤的劳动,办学思想指导有如下三方面:
(1)想方设法解决女子和贫苦儿童入学。
(2)扩修校舍,充实革命教师队伍。
(3)改革教学内容,宣传抗日救国。
年5月,古校长奉上级,带领教师重返东纵部队,投身抗日前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山一小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1965年再次更名为平山镇第一小学,1970年把校址迁至建设路82号。1981年被县政府、县教育局定为惠东县重点小学,列为县直属学校。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定名为惠东县平山第一小学。学校现有学生2850人,共46个教学班,教职工158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局直接领导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国家体育总局审批成立“惠东县平山一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创美丽校园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推普先进单位”、广东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校本德育课程研究实验学校”、广东省城乡联动先进单位、惠州市“书香校园”、惠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惠州市田径、足球传统项目训练基地。平山一小以一流的质量,在惠东教育起到窗口示范作用,同时培养了无数杰出的社会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