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本章节承接吠陀观点,对我而言有点玄乎其玄了,但是阅读也并非为了全盘接受,取己所需即可。本节描述了人性之恶,认识恶是为了让自己接受自己,不去审判他人,而是从恶的角度明白大体同悲,小心谨慎让自己避免堕入恶的魔道。

客观世界对人类而言永不客观,因为我们只能用自我的意识认识、探测世界,哲学体系的根基终究回归主观内在的意义。只有人存在,上帝才存在。但是世界的道德意义太难描绘,什么是超越时间空间依旧使用的道德基础?

在叔本华孜孜不倦希望占有哲学领域一席之地传播理念之时,最为流行的是康德的道德原则,人的尊严,叔本华十分不赞同。因为尊严的源起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同时尊严站在道德高点引导脆弱的人类去批判他人,去讨伐他人的恶意、狭隘的认知。只有我们深深去感受他人的苦难、需求、焦虑、痛苦,可以更为同情怜悯,更为宽容。

从根本罪恶出发了解人类,而不是从根本德行出发。德行让我们容易审判他人,而罪恶让我们大体同悲。许多德行经不起审慎的推敲,更不存在永恒的好,随着时代不同,倡导的主理念亦不相同。不同的宗教,对主要的德行引导更为不同,到底什么是对错?

你认为勇敢与懦弱有绝对的好坏吗?是的,不存在。叔本华认为勇敢根本不算是德行,只是实现德行的工具,更可能成为卑鄙的仆人,而懦弱与我们性格的高尚也不相违背。社会中有多少词条,是在规范、驯服人类?

古人的德行与现代人的德行有着天大的区别,古人的德行认为本身值得赞美的一切优点或者性质,可以是道德、智慧、肉体的,但是现代人的德行只有道德上优越。于是古人说,你本来就很好,肢体的每部分的均匀,便是美德;而现代人说做好妻子该做的持家之事。古人的德行让人安然,但随着步伐越走越快,人越来越焦虑,需要太多价值观支撑所做之事,否者一切就会混乱,脱离规范。

第二组在德行中亦深有争议的是贪欲与奢侈浪费。叔本华认为贪欲并非恶德,造成恶德的是贪欲相反的奢侈浪费,奢侈浪费是只顾眼前的感官享受,未来贫困不幸会成为浪费者换取空虚、短暂以及想象中快乐的代价。但是贪欲却会给人们带来余裕,因为贪欲旺盛之人,对与不幸的认知及其丰富,为了避免危险与不幸常常会放弃快乐。如果一种恶德能产生好的结果,一定是好的恶德。

但另一方面,贪欲又是一切恶德的源头。当人被肉体的快乐牵着走,使其区服于当下,使他的行为不考虑后果,便会背离正道。但是当年老力衰之时,过去难以戒断的恶德会自动远离,造不动了,这时便会转向心智的贪欲,比如金钱、地位。因此叔本华提出贪欲是老年人的恶德,奢侈浪费是年轻人的恶德。

人类很懒惰,这是生理决定的,我们为了储存体力,造就了大量的刻板印象。我们常常把一种完美跟某种缺点联系在一起,比如节俭的认是守财奴,浪费者是慷慨大方,粗鲁者是直爽诚恳的……但如此段然审判他人,便会让自己看不到自己智慧所能把握的真理。

每个人生而相同,在本性上都有绝对邪恶的一面。即使再高尚的性格,也可能会存在堕落腐败的特质,我们的文明世界存在的最大的伪装是一切人物,哲学家、科学家、律师、医生,假面具背后都只是赚钱之人,有多少人可以说嗨,我不拿工资,同样按照我的初心为你分享,太少了。甚至正直的行为、城诚实、礼貌、真挚的同情心和微笑的友谊,这些面具下只是某些工商业、投机买卖的伪装。接受自己恶的本性,恶的世界,努力让自己脱离痛苦的轮回,这是叔本华的生活哲学吗?叔本华认为对世界恶的本质的认识,及早认识恶的世界、伪装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让自己避免与直呼命运不公、时运不济,因为世界本就是痛苦的。

更为严重的是,人就是野蛮的野兽,我们用所谓的文明驯服、约束人,在法律触及不到的地方露出本来的面目,伤害他人的卓越动物。伤害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使别人痛苦。从过往残酷的奴隶制、凶杀案件、纳粹屠杀…这些情形是人类犯罪记录上最为悲惨的一页,但这就是人类的固有天性,你不能奢求他百年后能进化为和平精英,战争永不停息。。。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头野兽,蛰伏着等待机会咆哮狂怒,将痛苦施加在他人之上。生活的意志便是希望从他人的痛苦中减轻自己的痛苦。在这种方式之下,人类逐渐在自己身上显示真正的残忍与恶毒。

人性最坏的特点—幸灾乐祸。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幸灾乐祸,是一种十分残忍的感情,亦是从残忍的本性衍生。幸灾乐祸占据了本该是怜悯的感情,也是所有真正正义、慈悲的根源。这其中嫉妒与幸灾乐祸又不相同,嫉妒所占的地方只是没有引起怜悯的,可以加以解释,且是合乎人情的,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避免嫉妒。

嫉妒是怎么产生的?当一个人看到别人正享受某样东西,而且自己没有之时,便会更感觉自己缺乏这些,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往往对于由于别人天赋、才能而得到某种幸福之时,更会嫉妒某人。甚至只要这个人的地位不能高高在上藐视这个世界之时,或者不能低到尘埃之中时,就无法为这个世界所容。此时被嫉妒之人就会受到细如流水般的打击。嫉妒之人会故意忽视他人耀眼的长处,甚至毫不注意他,小心翼翼设法剥夺他人那些表现这些长处的机会。嫉妒之人,存于无形之中,让人们变成阴谋诡计善变之人,以求伤害别人而不让别人知道。这就是漂亮女孩没有多少同性朋友的原因,啊哈。

人生的不幸与人类的邪恶相互影响,我们所认知到世界的本身便是对它的最后审判。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付出生存的惩罚,死亡。源于罪,灭于罪之中,万事万物的轮回之道。在这这个黑暗的轮回中中,也会出现高尚的天才,带来星星点点光辉,用补偿的原则突破轮回。

人可以从另一个客观的人身上认识自己真实的生命。一个注定即将死亡的认,全心全意为了他人的幸福牺牲自己,希图拯救别人。叔本华认为这样的认遇到死亡者的真正生命并没有接触到死亡,将会继续生活在别人身上,否者他们怎么可能尽自己最后的努力对别人的幸福、存在表示明显的同情心?

因此一个人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感到自己的存在,一方面是个体的经验知觉,这是一种及其渺小的存在;另一方面,当人们发掘自己的本性认识自己的完整性,这个真正生命再度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存在,这里是吠陀思想的结合。即使只有一个人生在世上,其他人都毁灭了,那个存活之人仍会完整无损应有整个世界。

如何看待自己?本就不存在不完美的自己,但我仍然接受自己,引以为傲;

如何看待他人?世人同恶同悲,与非同道之人不结交,与周边之人不审判;

大体同悲

本书完:《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生命 | 人格 | 拥有 | 地位 | 痛苦 |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