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一个从军人跨界逆袭的世界超一流大作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大家好,这里是笑薇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这是一本关于托尔斯泰的人生传记,想走近这位世界顶级大文豪,不妨跟我一起阅读本书。

通过今天的阅读,我们主要了解三个问题:

1. 托尔斯泰是如何从一名军人成为知名作家的?

2.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之间的冲突是怎么产生的?

3.《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妮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01

上一节我们讲到,19岁的托尔斯泰从大学辍学后,回到家乡办学校,帮助农奴进步,但并没有得到支持和理解。为此,托尔斯泰消极沉闷了一段时间,每天就以喝酒、打猎、打桥牌混日子。

一段时间后,托尔斯泰意识到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于是他又去了大城市莫斯科,希望能找份工作好好干,但托尔斯泰没有大学文凭,找工作并不顺利,处处碰壁,无奈之下,他还是回到了老家雅斯拿雅·波里雅。

回老家后没多久,碰巧当兵的哥哥尼克莱回来探亲,在哥哥的建议下,托尔斯泰跟随尼克莱一起去了高加索。在高加索,美丽的自然环境让托尔斯泰心旷神怡,多日的阴霾也逐渐消散。一开始他加入了义勇兵队,半年后,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炮兵。

但军队的生活是很枯燥的,没仗打的时候,士兵们都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托尔斯泰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开始尝试写小说。处女座《幼年时代》第一次投递到《现代人》杂志,就得到了杂志的认可。后来,他又继续写了《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这三部小说刊载之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一举奠定了他文坛新星的地位。

在部队期间,托尔斯泰还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西伯史特波里战役中担任炮兵副连长,战争期间,他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战记,甚至得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关注,沙皇命令要重点保护奇才托尔斯泰,并下令将托尔斯泰的战记印成法文出版。

但与此同时,托尔斯泰开始反思战争,四年的高加索军旅生涯让他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也使得本性善良的托尔斯泰产生了一种罪恶感。

在《一日一善》书中,托尔斯泰曾反省地写着,“战争是最使人讨厌的,是一群罪孽深重的人们,为了想获得权力与名誉,而互相残杀的暴力行为,”

他还写道,“如果人们将杀人罪,归咎于战争的话,那么杀人就变成无罪。”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托尔斯泰去西欧旅行旅行,参观了巴黎断头台,托尔斯泰对战争更有些深恶痛绝,他开始坚决否定暴力。

02

屠格涅夫是第一个欣赏托尔斯泰才华的知名作家,自《少年时代》发表之初,屠格涅夫就曾对托尔斯泰的才华大加赞赏。

托尔斯泰的妹妹玛利亚和作家屠格涅夫是邻居,有一天晚上,屠格涅夫拿了一本《现代人》杂志到玛丽亚家,一脸高兴地谈论杂志上刊载的《幼年时代》,并且不断称赞这位无名作者L.N(托尔斯泰一开始并没有用自己真实姓名发表文章)。

接着他还朗读了小说里面的故事,玛利亚听了之后尴尬地红着脸,因为这部小说中的情节和托尔斯泰家中所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但托尔斯泰的妹妹完全没有想到这篇小说会是自己的哥哥写的,因为当时的托尔斯泰还在高加索当兵。

后来屠格涅夫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现代人》杂志的总编辑,说道,“这位作家充满了光明的前途,你应该不断地写信催促他继续写下去,最后希望你在给他的信末尾替我加上一句:屠格涅夫在感动之余不断地为他鼓掌。

但在一次文化界人士参加的活动中,托尔斯泰惹恼了屠格涅夫。当时屠格涅夫盛赞托尔斯泰的才华,并向当时在座的诸多文化界名人介绍托尔斯泰。看屠格涅夫都如此称赞托尔斯泰,其他人自然也都开始大加追捧,但在觥筹交错之间,当时还是军人的他却觉得很空虚,他发现这些道貌岸然的文人和思想家不过是一些满嘴道理,只知阿谀奉承,却没有奉献精神的伪君子。

他甚至当面质问在场的文化界人士,“你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你们能教导别人什么?你们对这些疑问连自问自答的意愿都没有,你们难道不应该反思自己的吗?”

这样的言辞显然有些过激,而且打击面也太广。屠格涅夫是最先欣赏托尔斯泰的大家,但托尔斯泰却表现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是“不识抬举”,这让屠格涅夫不由得有些生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个傲慢之人,当然也得罪了在场其他知识分子。

但应该庆幸的是,屠格涅夫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托尔斯泰写出了两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屠格涅夫依然一如既往地欣赏和称赞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才华。

中国有句话叫文人相轻,但屠格涅夫的眼光和胸怀的确值得称道。

03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托尔斯泰返回了故乡,并顺利与心爱的姑娘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结为夫妻。婚后,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妻子的鼓励之下,托尔斯泰决定抛开一切,专心投入文学创作,决定停办学校和杂志。

《战争与和平》正是创作于两人的婚姻初期,全书以1865年至1821年间西欧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拿破仑战争为中心,反映俄国人民真实生活的大叙事诗,在这部著作中,贵族、农民、地主、军人、官吏、政客、宗教家等几乎所有的俄国人民都登场了。通过这些人物,托尔斯泰描写了俄国人民的全部生活与精神,堪称当时俄国社会的整个缩影。

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洛斯托夫家族与宝康斯卡雅家族,大多以托尔斯泰的父亲与母亲家族的祖先为背景,小说中的娜塔霞则是以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和他的长女塔佳娜为参考。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托尔斯泰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他的书房中堆积得好像一座图书馆。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到战地考察,并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想象出各种战争场景。

妻子索菲亚则充当了托尔斯泰的工作助手,每天她都会把托尔斯泰写好的字迹潦草的手稿誊写清楚,全书抄了将近七遍,只有极少部分是雇人抄写的。抄写工作也加深了夫妻间的感情,这部耗时六年的辉煌巨著的诞生也是托尔斯泰夫妻爱的结晶。

那段时间,托尔斯泰的写作欲望非常地强烈,他曾跟朋友写信说,“我不断地想吐出思想,内心充满了写作的意愿。不管我所吐出的汁液是上好的或最下级的,但我以能在这美妙的秋天长夜中一吐心中思虑为快。”

当时,他所生活的村庄附近发生了一桩自杀事件。一位地主的妻子怀疑自己的丈夫与女家庭教师发生了暧昧关系,夫妻俩因此经常爆发激烈争吵。终于有一天,这位妻子出走并卧轨自杀。

这一事件使托尔斯泰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以此为影射,托尔斯泰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但小说与事实依然是有些出入的,托尔斯泰将这部小说中这位美丽的妇人安娜卡列尼娜描写成抛弃年轻丈夫奥布朗斯基军官,因为违背人道,不得不走上卧轨自杀的道路。

《安娜·卡列尼娜》具有强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通过这个故事,托尔斯泰揭露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在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他相比。”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一。

金句: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一个人单是心存不做坏事而想过清闲日子的生活是不够积极的,这可说是白白的糟蹋了人生。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生活,有的人则为了精神而生活。

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他自己。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将继续为大家解读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笑薇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我是笑薇——一个从帝都回归四线小城,靠读书写作月入过万,实现自由生活的姑娘。

多平台签约作者,擅长图书解读,多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钻研高效成长,从一个月痛苦读完1本书,到一个月轻松读懂20本。

如果你也想学习快速阅读,提升读书写作的能力,以及知识变现的方法,我很乐意花时间帮各位理一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主页私信我@笑薇, 我会陪伴你,一起蜕变成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