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币厂的历史和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上海的金融历史长河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上海造币厂,这座工业遗产坐落在苏州河畔的江宁路桥北堍,它的存在并非只为印制人民币,而是承载着硬币铸造的重任。曾经,中国货币的世界里,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币"象征硬币,"钞"则是纸币的代名词。紧邻的上海印钞厂则专司人民币的印刷,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变迁。


历史的脉络中,白银的荣光与挑战</

近代中国,白银曾是主导,银两和各种银元如西班牙洋"洋钿"和墨西哥鹰洋"鹰洋"风行一时,特别是后者,成为了流通的主角。然而,银元的高昂价格影响了流通,铜钱作为辅助货币,"一文"、"一吊"、"一贯"等单位如繁星点点。


造币厂的崛起与更迭</

19世纪末,随着各地银元局的相继设立,如南京造币厂的兴起,上海也顺应历史潮流,步入了铸币的舞台。清廷于1903年至1906年间在天津建起大清造币总厂,民国成立后,这一厂址改名"中华民国造币厂",推出了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头像银元,"小头"与"大头"就此闻名。上海商家坚持使用鹰洋,但在北洋政府的推动下,银元成为了法定流通货币。1921年,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筹款,催生了"江苏造币厂",后更名为中央造币厂,与沿苏州河发展的严裕棠家族企业如大隆铁工厂和机器厂紧密相连,特别是1929年建成的中央造币厂桥,即今天的"洋钿厂桥"或"江宁路桥"。


从"船洋"到纪念章的转变</

中央造币厂计划在1932年正式投产,其首批产品中包括孙中山和乘风破浪图案的银元,曾因帆船图案与日本军旗相似,险些遭受争议,后经修改,通俗称为"船洋",广泛流通。然而,"三鸟船洋"因其独特地位,成为了珍品,而仿造品则充斥市场。20世纪30年代,中国放弃了金、银本位制,白银外流,经济陷入困境。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造币厂的使命转向纪念章的生产,上海造币厂的历史角色也随之转变,成为今日的纪念币生产厂和博物馆,守护着中国货币的过往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