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竭尽全力地付出,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为什么父母竭尽全力地付出,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

父母应该多给予他的机会去锻炼,而不是一味的只知道付出,那将来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承受能力差,可以通过锻炼,现在可能还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当经历过后能慢慢想通过来,那也就成长了,这个需要时间去体会,父母给予一些指引就好

为什么父母竭尽全力地付出,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我们平时谈的更多的是赏识教育、鼓励教育,认为称赞和表扬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而我认为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事实上孩子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等痛苦的体验,否则怎么具有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呢。
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不期望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也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太过“敏感”,使得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但是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没有磕磕绊绊;路上的石子是捡不完的,路上的坑也是填不完的。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就像在无菌环境中养育孩子,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失去形成自然免疫力的机会,变得对细菌非常脆弱,普通感冒也可能发展成肺炎。俗话说,“未经风雨,怎见彩虹”,孩子在成长中如果没有体验过挫折和痛苦,又怎么能真切地感受快乐和成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然而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他说:当学步儿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她一点时间,让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她先体会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她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简讯给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假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父母允许她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她的话,孩子就学习到:“刚才有一秒钟挺吓人的,但我现在没事儿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发生,我能自己摆平。”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弄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
伯恩发现在他的病人中,大多数都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
直到有一天,这些父母发现是否做得太多了?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父母拼尽全力、精疲力竭,而等孩子长大之后却坐在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里,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书后,成为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她告诉我,过去几年间,大学招生部主任们汇报,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莫格尔评论说。
父母的无私与自私
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一个莫大的“如果”。布卢姆相信,我们很多人根本舍不得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呢?
“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著叹了一口气。我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解释道,“目睹这种现象令人伤感。我曾无数次告诉家长,他们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过多关注。如果一个心理医生告诉你——你需要在孩子身上少花精力的话,你应该知道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去年十月,在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妈妈瑞内•巴彻描述了送女儿去美国东北部上大学后她的空虚感。巴彻本来想从其他身为人母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人家正忙着给孩子的大学宿舍买冰箱,或者冲回家帮助中学生孩子关电脑。于是巴彻也不时去女儿宿舍,找各种借口挑剔女儿的寓友,以帮忙搬家为由待上很久,开始她辩解说是为了女儿好,但最终承认:“人家所说的‘直升机父母’就是我这种人。”
像巴彻这样的妈妈并不罕见。莫格尔说,每年开学时,父母们赖在校园里不走,大学管理者不得不动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结尾时加了一曲风笛演奏——第一曲带领新生到下一个活动场合,第二曲意在把家长从孩子身边赶开。佛蒙特大学聘用了“家长驱逐员”,专门负责把紧跟不放的家长挡在门外。很多学校还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长接待院长”,专门对付难缠的成年人。近几年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那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绝分离和个体化,而在于父母阻挠他们这样做。
肯德隆还观察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繁忙的工作加剧了这种现象。“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处20分钟的话,”肯德隆问,“你是想因为他没收拾好房间而跟他拌嘴、让他生气呢,还是一起玩儿个游戏?我们不再给孩子立规矩了,因为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时刻喜欢我们,尽管有时侯让他们受不了。”
培养自信导致不自信
圣迭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流行病》作者之一珍•图文齐对于很多病人声称自己有过非常幸福的童年,但成年后对生活不满,她一点都不奇怪。
当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而总说孩子“做得好!”——不仅仅是孩子第一次自己学会穿鞋,而是每天早上穿鞋时都这么夸赞——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别。同样,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努力尝试”就得到奖励的贴纸,那他永远都得不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被粉饰成“努力尝试”)。
图文齐说,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我评价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会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和自恋症如出一辙的自我中心和不劳而获感。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恋指数上升速度跟自我评价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自恋者年轻时会很快乐,因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图文齐解释说,“父母就像仆人,开车带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这给他们一种错觉,仿佛与其他人类相比,他们简直卓尔不群。他们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
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图文齐说,“他们不知如何在团队里合作,不知如何面对限制。在办公室里,他们希望时刻得到新奇的 *** ,因为他们的世界总是充满各种活动。他们不喜欢老板说他们的工作尚需改进。如果没有得到源源不断的褒奖,他们会丧失安全感。
图文齐在和一名原先在首府华盛顿做少年足球教练的投资家通话。他告诉图文齐,少年足球队的一条规则是:不计比分。他当时感觉十分荒唐。他自身的运动员经历弥足珍贵,因为他不得不应对失利。“他想,要是不计比分的话,孩子们都会变成娇气包儿。”
后来他明白了这种规则的意义,因为有些孩子如果输得太惨,会悲痛欲绝。“我们不要孩子感觉太坏,不要他们感到压力。”他说。(当我对温迪Y•莫格尔复述这场对话时,她在电话那一头尖叫起来:“请让他们小时候悲痛欲绝吧!而不要等到上大学时再第一次经历伤心!拜托,拜托,拜托!让他们在足球场上经历多次伤心!”)再说了,教练不计比分,孩子们自己也在计算呢,这又怎么保护得了他们呢?
荒谬的是,父母刻意培养孩子自信的行为有时反而让孩子不自信。当丽齐说她觉得自己不像父母称赞的那样“杰出”时,我一点都不惊奇。父母把她说得那么“出色”,她怎么可能做到?为了让她有安全感,父母不愿承认女儿的缺陷。“我数学很差,”当丽齐注意到自己比同学更难完成数学作业,曾这样对父母说。“你数学不差,”父母回答说,“你只是学习方式与别人不同。我们会请个家教,把资讯‘翻译’成你能理解的模式。”
家教费尽心机,帮助丽齐把数学成绩提高了一点,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数学没有同学好。“我不是学习方式不同,”她对我说,“我就是数学很糟!但在我家里,你永远不会在任何方面差劲,你只是相对来说更擅长某些事情而已。如果我说我不擅长干某些事,我父母会说,‘噢,宝贝,不,你才不是呢!’”
温迪•莫格尔说,现在,“孩子要么有学习障碍,要么是天才,要么两者兼具,没有平庸之辈。”她1980年代刚开始做心理测试时,很害怕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但现在,父母们宁可相信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以便解释孩子不够卓越的表现,也不愿意相信孩子本身资质普通。“他们认为,‘普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自我评价。”
选择与安全感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评价无法预示一个人将来会感到多满足,特别是当自我评价来自不停地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琼•图文齐说,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持不懈、灵活适应和接受现实考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珍妮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抢玩具。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
孩子没事儿,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本来可以应付困难的,但他妈妈却火冒三丈,我只好花时间平息家长,尽管孩子在一旁玩儿得挺开心。”
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兼母亲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阻碍孩子的发展。“我看见这些父母如何对待孩子,而孩子一旦进了我的班,会经历巨大的重新适应。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但这要求孩子在家里也遵守同样的规则,否则他们会变得很乖张,因为他们不考虑别人。”
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立了规则,事实上却摇摆不定。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说不行,今天不买,星期五买。孩子纠缠、谈判,家长可能认为谈判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意见”,于是说:“好吧,今天买,但明天不许要!”
“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孩子不仅被惯坏了,而且简直瘫痪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在一项研究中,施瓦兹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油性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当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被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然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施瓦兹认为,这表明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容易坚持他们最初的选择。
那么,这跟育儿有什么关系?施瓦兹说,它意味着,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资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丝毫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格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图文齐说,“在当今,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拿他们当大人,等他们18岁的时候,又拿他们当小孩儿。”和许多父母一样,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是这个吗?

填空题:竭尽全力地什么? 快快~!

竭尽全力地答题

竭尽全力地为人服务
祝你好运!

“竭尽全力地完成”中“地”用的对吗?

对,竭尽全力是状语,修饰完成。

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其实也不是只是你的问题,女人吧,年龄越大越现实,跟你相亲的那些也都算的上是大龄剩女了吧,她们的想法可能也是很怪的,尤其是相亲这种形式,跟去超市里买东西一样,会综合考虑,那就让她们剩去吧。
但是。
你说的焦虑的问题,我建议从树立自信开始,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男人没什么主见,哪个女人愿意托付终身呢,积极向上,阳光这都会带你走向成熟。
同时,找不到合心意的物件,你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约会技巧。

成语,指父母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
[释义] 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语出] 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正音] 呕;不能读作“ōu”;血;不能读作“xiě”。
[辨形] 呕;不能写作“沤”。
[近义] 煞费苦心 挖空心思
[反义] 无所用心 粗制滥造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其他脑力劳动方面。多用于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搜寻枯肠”有别:~多用于较长时间或一个时期的工作;语意重;“搜寻枯肠”用在较短的时间过程内;语意较轻;中性;正反两面的情形都可以使用。
[例句] 李老师~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
[英译] work one’s heart out

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差怎么办?

心理承受能力差无外乎经历的事情少,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很多时候总是犯怕的毛病,事无钜细的围绕在孩子左右,怕这个,怕那个,无形中,替孩子做了很多本该他自己去做去体验的事情,家长的不放手,也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力差的因素,先从家长做起吧,先放手,多让他去自己成长去经历,哪怕失败呢
而很多时候,失败的经验教训才最是让人成熟成长的,家长要做的不是事前的干预,而是在可见的范围内关注,成功了,给予鼓励,帮助总结经验,有利于类似事物更多的成功,失败了,给予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的批评,然后帮助他分析,找失败的因素,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才是真金白银了
祝想得明白,更祝成长顺畅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现在的小孩心理都很脆弱,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宠惯了。要想提高的话,
首先就要孩子多承事。长期培养后,孩子逐渐具有了责任感,这样的孩子遇到问题不会慌张,承受力就会增强。
其次不要让孩子知识匮乏。懂得越少,遇到新事物越会不知所措,因此要养成多看书的习惯。
然后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动不动训斥孩子,总是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育孩子效果不好,还会产生隔阂。
最后要从多角度鼓励帮助孩子,树立好的价值观,不要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孩子笨不笨,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干嘛苛求孩子呢,孩子的自卑一般就是家长造成的。

为什么不竭尽全力?

无法忘记才正是证明你爱的存在和深刻,
不要刻意去遗忘,不要长期沉浸于痛苦,
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路程,路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过客,每段感情每段经历每个人都是生命留下的印记,不论回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学会感谢生命中每个曾经相遇或离别的人。
时间是最好的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不再如最初那么刻骨铭心,调整好心态,生命短暂,青春有限,你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等待去追忆去痛苦,平常心面对一切,你将会有更多的精力面对未来~
也别说什么他快乐你就快乐..快乐都是自己的..自己快乐才是真的...不要为了一个能让你不快乐的人而不快乐...
你不要多想,爱的人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和他的记忆犹如茶叶沉淀一般埋进心底深处,没有当初爱或痛的感觉,有的只是悔或悟的经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这样的痛,只为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让我们在遇到真正对的人的时候懂得怎么爱他!让我们犹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经历一次次的心灵洗涤,最终成长!
……珍惜现在,过好今天吧!
做些喜欢的事、尽量别想它、
要不就彻彻底底的把那件事想起来、
勇敢的面对、真正的解决、
一个是逃避、一个是面对、哪个可行?
△人家说男(女)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天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改变的女(男)人,只是你没遇到而已,放心吧。
遇到那个女(男)孩之后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你现在所说的这个女(男)孩给当做过路人般陌生
加油,开心点,明天会更好 ··
----------------------------------------------------------------------------------------------------------------------
此答案由【枫┡铯丄格调】收集与编辑 谢绝转载与抄袭、请尊重本人的劳动成果
---------------------------------------------------------------------------------------

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应怎样培养 ?

孩子的心理等问题,是大人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馈。孩子的年龄?具体遇到什么问题了?你说的太笼统了,可以大概知道 您是个不太用心在孩子问题上的家长。希望您能在问题补充里,大概介绍一下情况,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