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8

中国古代是一个厚葬盛行的封建社会。因此,历代的墓葬中,埋藏着数量众多、价格昂贵的物品。这些珍贵的文物引起了无数盗墓贼的注意,国家不得不在适当的情况下提前挖掘,以便及时保护文物。

当时,由于保护技术问题,许多出土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解放初期,考古学家因为技术问题丢失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当时丢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掘出大量古墓葬,大部分古墓葬未得到保护。1955年,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调查明代历史的需要为理由,提出了发掘明朝十三帝朱义军定陵的建议。许多考古学家了解到这一点后,纷纷表示,目前我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技术还不成熟,担心发掘会“破坏自然”。因此,当时他并不支持挖掘定陵,63岁的郭沫若极其坚决地挖掘定陵。

吴晗最早提出挖掘明朝陵墓,据说他在1934年战争期间曾告诉他的考古学家,他将挖掘13座明代墓葬,以研究明代历史。后来,吴晗的政治生涯非常顺利。20多年后,他被提拔为北京市副市长。1955年,他写信给尚丰,尽全力帮助挖掘永乐皇帝的陵墓。不过,郭沫若等官员认为,最好还是发掘定陵。最后,郭沫若获胜,于是他们派出考古队对定陵地下宫殿进行了发掘。

在发掘之前,中国大多数人都有保护文物的心情,希望能保护一批历史文物。想不到,却走上了一条“弄巧成拙”的错误路线。当丁玲地宫的石门被敲开时,外面的空气迅速进入地宫,把封了600多年的明陵吹走。尽管考古人员发现了无数金银首饰、玉器、青铜、丝绸,以及皇后凤冠、金丝翅冠等,但仍有约3000件器物和5000多颗珍珠。然而,这些宝藏一旦出土,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技术保护问题。

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落后,新出土的明代丝绸锦布破损严重。原来,这些丝织物还在地下宫殿的密封空间里。一旦脱离这一环境,空气中的水分、氧气等化学元素就会侵入,使文物迅速发霉变质,甚至有些文物一旦遇到空气粉尘,会瞬间变成一滩灰烬。

据说,当时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有明朝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个人衣裳,还有数百段罗沙织锦,约600件,属于出土文物中最高的一种。然而,考古学家并没有完全掌握丝织知识,只是用普通的装裱技术加以保护。不料,装裱后,作家沈从文来看,这些明朝的衣服是颠倒过来的。特别是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使用了一种没有经过专业研究的塑料软化剂。水挥发后,这些化学物质直接从皇室的衣服中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