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我们生活中的广告”的论文

大哥,大姐,帅哥,美女....我急啊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内容摘要:当代广告文化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当代广告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其二,当代广告文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其三,当代广告文化侵蚀了当代文化心理。
    
  关键词:广告文化 价值观念 文化心理
    
  说到广告这个词,大家马上会想到报刊上的广告文字,电视中的广告画面,网络上飘来闪去的Flash……也就是说,广告离不开现代传媒。那么,农村靠近马路边的院墙上写着“学裁剪,到霞飞”,这算不算是广告呢?还有,据《水浒传》所写,宋朝时酒店前都插着酒旗作为酒店标记,这酒旗的作用就是告诉过路人,这是酒店,可以来喝酒,那么,这是否也是广告呢?如果我们承认这是广告,那么,过去穷人家卖孩子、卖妇女,在被卖者的头上插一根草,来广而告之,这也应该算是广告了。由此可见,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广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以说古来就有,但很显然,过去的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今天的广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已经达到了我们不能不关注的地步。从乡村靠近马路的院墙,到大都市、小城镇的街道,再到广、电、网、报,可以说,广告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所有空间,叫你无处躲藏;而且,许多缺乏创意的粗劣的广告一遍又一遍地“顽强”地在你面前出现,像“过年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像“你买了吗?买了吗?买了吗?!!”这样的广告简直就是广告暴力,它对人们视听感觉的强暴,丝毫不亚于其它暴力!因此,研究当代广告文化的社会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我认为,当代广告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上。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如果有人寅吃卯粮地去消费,人们肯定要骂他是败家子。鲁迅的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看到小孙女六斤晚饭前还吃豆子,就认定这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家肯定要败了。但是,我们今天却鼓励人们贷款买房、买车,买其它奢侈品,然后再分期还款,这种寅吃卯粮的提前消费,使得许多高收入的白领时常处于囊中羞涩的贫穷状态,而事实上,他们却又认同这是一种合理的,或者说是时尚的消费观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认同提前消费这种消费观念的呢?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经过研究,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代广告不断刺激所造成的。[1]一般来说,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类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觉得很痛苦,这类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匮乏性需要;另一类需要则是在某种文化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比如爱情需要、身份地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这类需要得到满足,他会感到很愉快,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觉得特别痛苦,这类需要,我们可以称为丰富性需要。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把丰富性需要看得比匮乏性需要还重要,但这是特例,我们不作讨论。根据上述划分,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消费,都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匮乏性消费,而是在广告宣传诱发下产生的丰富性需要。也就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许多需要都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比如,人们本来并不认为住房一定要搞木质装修,出行一定要开私家车,穿着一定要名牌,各种生活用具一定要美观时尚,但是,由于各种广告的不断宣传、鼓动,人们居然逐渐认为,如果没有好的房子,好的车子,上档次的穿着,这还叫生活吗,所以,即使贷款,也要买房、买车。那么,问题是,广告究竟是怎样把人们的“丰富性需要”变成“匮乏性需要”的呢?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当代广告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广告形象把人们无意识深处的欲望激发成消费需要的。[2]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广告文本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二十年前的一些广告往往只是介绍一下产品的性能,然后再拿出几张奖状,说是省优、部优,来证明一下它的质量可靠,就完了。我们知道,那时的广告产品大多是针对人们匮乏性需要的,而人们对生活必需品所关注的事实上也就是它的性能与质量,所以,那时的广告很少玩什么花样。现在的广告可大不相同了,我们不妨看一看“雪碧”饮料广告,画面是一个非常漂亮而又入时的白领女孩向一位年轻而帅气的男上司递交辞职报告,说要去日本,男上司诚恳地挽留她,但她还是走了,但刚到门口,她又回来了,男上司很惊喜,但女孩回来只是为了拿饮料的,她拿起饮料很潇洒地一甩秀发,又来一个飘然欲飞的优美转身,歌唱般地说:“雪碧,透心凉!”对于这个广告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故事性,而且故事差点遮蔽了广告的意图;二是广告形象代言人不仅是酷男美女,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酷男美女;三是画面的色调、音乐具有一种大都市气息,令人向往。我们知道,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在潜意识中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者把主人公想象成自己,从而发生同情。
  
  
  其实,人们在看这个具有故事性的广告文本时,就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在潜意识中往往也会不自觉地的发生同情,并在现实生活中很可笑地把喝饮料,与萧亚轩,与白领生活,与都市情调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口渴或并不口渴的时候手中都拿着一瓶饮料。也许你并不赞同这样的分析,但广告创意人与他的老板肯定认同这个看法,否则,他们就不会花费那么多投入来讲这个并不有趣的现代生活故事了。其实所有当代广告文本,其广告形象都会使人们不自觉的把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想象中的所谓现代生活、现代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起消费欲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儿童消费中也许能看得更明显些。我们知道,日本的卡通片制作是世界一流的,据说,当初他们花费了很大本钱制造《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玩具总动员》等卡通片,后来居然无偿送给世界各国电台播放,当时人们都感到很不理解,后来,当人们看到日本厂家按这些已经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设计的儿童服装、食品、玩具、文具等无不畅销市场时,才恍然大悟。我们只要留心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小孩吃的、玩的、用的无不与广告形象有关,尤其是与上述软广告中的形象有关,现在的小孩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用他所所熟悉的某个卡通形象制造的玩具,那是非买不可的,这就说明,当代儿童的许多消费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