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12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今天就鹤峰实小向玲老师执教的《乞巧》谈谈我个人的收获: 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向老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导入新课很自然。上课伊始,向老师以自然的教态向学生娓娓讲述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正当大家陶醉在美丽的民间故事时,很自然的导入诗歌的学习。这个导入过程水到渠成,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特点之一——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语言迁移走进诗歌语言。 新课标指出,重视字词教学,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贯穿于字词教学。在课例中,向老师抓住学习“乞”和“巧”揭示课题,强调读准字音和理解字词的意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能促进学生在字词教学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智慧,让字词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 古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高度浓缩,向老师为了突破“理解诗歌语言”这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古诗。学生通过自由读、欣赏范读、教师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反复训练,最后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学习目标。经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很快乐地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在此基础上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学生自然地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自然的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我想,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我也非常赞同前边深谷幽兰(巴东光明小学吴俊贤)的观点:向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运用资料袋等手段,自己学习理解课文,给了学生一个拓宽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