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的政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境内南宋哲学家沈焕创立“定川学派”;清时,姚燮在东岗碶建大梅山馆,藏书万卷;民国26年(1937)霞浦张季言办樵斋书斋,藏书14162册,其中史书4478册,子集丛书9684多册。
20世纪70年代后,乡镇兴建影剧院、大会堂,电影放映普及。
80年代后,文化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区图书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影剧院和现代化的体艺中心相继建成,街道、乡镇亦兴建文化宫、文化楼,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档案工作纳入制度化。北仑人民广播电视台的建立,实现从有线广播向调频共缆的转换,村村通有线电视。文化市场趋于兴旺,歌舞厅、网吧相继兴办。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兴起,文化氛围日趋浓郁,品位不断提升。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涌现出一些好作品。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个,其中列入市级3个,省级1个。
2000年,北仑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2005年,区文联成立,下设9个协会。
2006年,全区有中国作家、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等协会会员7人、省级上述协会会员35人。 境内旧时以中医设诊为主,辅以郎中串乡。清道光七年(1827),柴桥养正斋药店开设,研制成“养正水眼药”。民国中叶,西医传入,先后开办8所民间医院、诊所,有卫技人员46人(包括中医药学徒)。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兴建3所公立医院。1952年,将民间医院、诊所组建联合诊所。至1957年有联合诊所10所,分所5所,卫技人员90人。1965年后,贯彻中央“6.26”指示,每乡镇布局一所医疗机构,建立村合作医疗站,使医疗卫生得到普及。
1985年,建立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卫生进修学校。之后,建区人民医院(宗瑞医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及区妇幼保健院、怡和医院等。至2006年,区域内有区、街道乡镇级医疗机构22所,私人医院、门诊部、诊所44所,工厂企事业、学校医务室21所,村卫生室192所。共有病床943张,卫生技术人员190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才96人。有药品生产企业12家,药品零售企业108家,医药器械生产企业9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7.2岁,其中男性74.5岁,女性80岁。婴儿死亡率4.0‰。 北仑体育活动历史久远。梅山“里岙拳”等作为海岛居民抵御海盗、健身防病之术,在明清时已有流传。舞龙、舞狮、造趺、狮象窜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为村民增添节庆欢乐。建区后,成立区体育总会,其后,乒乓球协会、田径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钓鱼协会等区级体育群团相继建立。1986年,区首届全民运动会、职工乒乓球赛相继举办。此后,老年人运动会、妇女运动会等赛事陆续不断,使区域内体育活动氛围浓郁。1989年10月,成立区业余少年体校,以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1993年,提出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区的目标,加大经费投入,各乡镇举办全民运动会,大力推进体育活动,柴桥、大碶、梅山被评为省体育先进镇乡;大碶镇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9月,北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区。2004年10月,北仑列为“2005—2008中国女排主场”。
2005年5月后,举办“申洲杯”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分区赛等四场赛事。2006年2月,被评为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又被浙江省体育局授予体育强区称号,并在北仑建中国女排训练基地。之后,中国乒乓球队、国家篮球队训练基地又相继落户。至2006年底,举办区全民运动会4届、老年人运动会13届、老年农民运动会4届。 民国时期,境内沿海围垦农田以植棉为主,为提高产量,推广新棉种,于民国24年(1935)、民国36年建立过棉业改良实施区和农林推广所。
20世纪50年代始建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科普协会,开展农业、医学卫生等研究与科技应用推广。
60年代在邬隘溪东建县畜牧良种场,繁育推广生猪良种。
70年代又在该牧场的下农场建农业科学研究所,注重粮油品种选育、繁殖和推广。
80年代初邬隘、白峰等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展科普宣传与应用。同时,大碶、小港、柴桥等小集镇工业蓬勃发展,产品不断创新,其中大碶镇的宁波无线电十厂生产的微动开关应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获得成功,受到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电报嘉奖。
从北仑建区至2006年,全区累计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02项;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21家、市级16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6.8%。拥有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行业检测中心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市级25家,区级54家。
1997年,北仑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2000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2005年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强区”称号。 公元18世纪80年代,境内仅有义学、私塾、私馆等教育场所。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始创芦江书院,开办学先河。至光绪四年(1878)有书院6所。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首办务实女学堂至宣统二年(1910)先后开设学堂26所。
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境内设小学32所。
20年代,有识之士及地方商绅受新文化影响,纷纷办。
民国20年(1931)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
民国29年起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国民学校普设。
民国34年有中心国民学校35所,保国民学校120所,在校学生13657人,占全区学龄儿童31012人的44%。
民国35年起实施第二期国民教育计划。
民国37年,学校调整为161所,365班,学生16781人,教职员518人。
解放前,境内中共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
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境内中小学发展迅速,初中尤为显著。
1959年有初级中学18所、72班,在校生3743人。
“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时期,为解放妇女劳动力,90%以上生产大队开办幼儿园、托儿所,于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时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害严重,教育质量下降。
“文革”结束后,教学秩序恢复。70年代末,基本实现初等教育普及。
1985年,达到基本无青壮年文盲标准。
80年代,幼儿教育起步发展。1986年,全区各乡镇同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不断提高。
1996年后稳定在96%~100%。1998年达到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
90年代初,个体办幼儿园发展迅速。1997年、1999年,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落户北仑。
2001—2006年,创办外来工子女学校11所,高中段教育得到普及。
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就读学生比重提高到99.5%。经费投入大幅提高,生均年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3401元提高到2006年的12800元。
2006年,全区有各类幼儿园92所、小学4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17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级中学5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8所、成人中专1所、高等学校2所,另有社会力量办各类培训学校31所。共有在园幼儿10999人;小学生31219人;初中生14250人;高中生6135人;职业高中生3307人;大专生2849人,高职生7564人。各乡镇、街道均获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称号。2002年北仑区获省教育强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