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请从管理学的观点给予答案

第1个回答  2013-07-14
  管理学中组织的定义:
  服从计划, 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涵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态方面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组织存在的理由:个人能力的有限与个人需要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以及目标或使命的驱使。
  组织的类型:
  组织的类型,一般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其中,正式组织一般是指组织中体现组织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我们一般谈到组织都是指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关系、兴趣爱好关系、血缘关系等。非正式组织常出于某些情感的要求而采取共同的行动。
  (1)正式组织
  [1]形成:经过正规策划的组织形式
  [2]特点:目的性(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效率性(讲究效率,以最解决有效的方法达到目标)
  约束性(建立权威、制订规章制度)
  (2)非正式组织
  [1]形成:非正式形成(自发形成)
  [2]特点:自发性(工作、社会地位、认识、观点、性格、爱好)
  规范性(共同接受并遵守一些行为规则)
  [3]优点: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相互合作精神。
  [4]缺点:两类组织目标差异和冲突,对正式组织带来不利影响
  对成员的一致性要求,束缚成员个人的发展
  给正式组织变革形成压力,造成组织创新的惰性
  [5]利用:正视它的存在
  努力使它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
  影响与改变它的行为规范,引导它作出积极贡献

非正式组织是一个机构中
,工作人员之间,不期而然地联合在一起,而得到联合的活动。管理者若能对此组织的行为与关系,加以研究与重视,必可对该机构产生莫大的裨益。非正式组织的范围颇广,诸如交通车的乘客、工业工程上的专契、第六楼的伙伴、星期五晚上的桥牌队员,及咖啡室的经常座上客等,都可包括在内。

这种组织的产生,是基于人们之间彼此“合得来”,大家觉得言语、服装、行动等,都非常随便而没有不自然的拘束,于是乐在其中。当然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能尚有其它因素。例如:年龄、地位、能力、工作地点、志趣、嗜好以及利害相关等。管理学家发现其中有一个定则:即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要,倘若不能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施上获得需要的满足,则非正式的结合就越为增多。

非正式对许多管理者而言,常是一个头痛的名词,但它与正式的组织,有如一把剪刀的两部分,无论喜欢与否,只要有人必然有它的存在。

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上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四个:

(一)抵制变革——非正式组织往往变成一种力量,刺激人们产生抵制革新的心理。
(二)滋生谣言——谣言在非正式组织中,极易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信以为真。
(三)阻碍努力——工作人员在其工作上特别尽力,必受到非正式组织中其它成员的认识,地是使人不敢过分努力。
(四)操纵群众——有些人员居然成了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常利用其地位,对群众施以压力从中操纵。

非正式组织虽有不良的作用,但管理者若能注意其存在而加适当的运用,亦可产生以下的优良效果:

(1)弥补不足——任意一个正式组织无论其政策与规章寂得如何严密,总难巨细无遗,非正式组织可与正式组织相辅相成,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2)协助管理——正式组织若能得到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则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促进任务的完成。
(3)加强沟通——非正式组织可使员工在受到挫折或遭遇困难时,有一个发泄的通道,而获得社会的安慰民满足。
(4)纠正管理——非正式组织可促使管理者,对某些问题做合理的处置,发生制衡的作用。

总之,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非全是有弊无利,在于如何用运用。管理者若能体会其所发生的影响,设法找寻那些具有影响力的非正式领袖,使之与机构目标相结合,未必不产生良好的功用。所以我们研究组织,对此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