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被生下来活下去然后死掉,就已经很伟大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这本书叫活着,但书里的人物却接二连三的死去。这本书的书名是活着,但却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和离别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余华一共七次写到了死亡。当看完这本书时,我沉浸了很久且久久不能释怀,仿佛回到了那个冷酷的年代,仿佛我就是主人公福贵,经历着他的经历,难过着他的难过。

    《活着》讲述了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等社会变革接踵而来的社会背景下,徐福贵及其一家命途多舛的一生。故事的开始,徐福贵是一位纨绔子弟,后来赌场挥霍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父亲逝世,为给母亲治病而被抓取当壮丁的徐福贵,在一番波折后终于回到了家乡。在他打算好好生活时,生活却给了他迎头一击,母亲逝世,因病而变得聋哑的女儿。可爱的儿子因被抽干血而死,女儿也死在了生产的病房里。妻子和女婿接连逝世,只有外孙和福贵相依为命。而最戏剧化的是,外孙苦根也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最终撑死。偌大的家庭,最后,只剩下了福贵和一头老黄牛。

      全书余华都用一种安静冷漠的视角来叙述。他笔下的死亡没有多么波澜壮阔,却最能引起共鸣,这本书里,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避无可避,

      书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这样一段,学校组织抽血救县长夫人,福贵的儿子因为血型匹配,直到血被抽干,都没有吭一声。而医生看像他的眼神,仿佛逝去的并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那个年代,人是悲哀的,因为人不被当做人看待。什么都可以被尊重,权利,资本,除了人。而人不被尊重,生命不被尊重,这不只是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人命就好像冷冰冰的数字,不再鲜活,不再伟大。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有人曾道:“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算骨子里是个跳梁小丑也能拿个粉墨登场”。而这本书揭开了历史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吃人的年代,那不为人知且残酷的一面,沉重地让人喘不过气。

      这本书很现实,但在我看来,也很理想。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无疑是不幸的,面对亲人的相继离世,一个个的远去,但福贵依然很坚强的活着。尽管,他活得很平庸甚至是艰辛,但他依然勇敢的活着,为了自己活着。

      我不止一次的想,就到这里吧,福贵已经够苦的了,就到这里吧,给他一个圆满的结局吧。但看到福贵最后一位亲人外孙苦根也因为撑死去世时,我绝望了。多么讽刺而又戏剧化的死亡啊,撑死。放到如今的时代,实在令人无法想象。但事实是,在那个吃人的时代,他真实存在。悲剧不会因为你的卑微可怜而对你高抬贵手,社会亦如此。我们无法改变这个时代,这个残酷的社会,但至少,我们可以,活着。像福贵一样,顽强的活着。

      多年以后,一个烂漫的黄昏,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在平静的将他曲折的一生平静地娓娓道来,夕阳照耀着他布满褶子的脸。他平静的和陌生人诉说着从前,回首望去,全是自己的影子。家中老宅,年迈的父母,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女…….现在,只剩他了啊。福贵,是伟大的,毫无疑问。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震撼的贡献,什么伟大的举措,而是因为,在面对生活残酷无情的鞭挞后,他依然,活着。

      活着,最重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困扰了很多人一生的哲学难题。这本书里,就给出了余华的一个观点,“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初看时,我不甚了解,再读后,我才略微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所有人的死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故事的最后,我看到了福贵的平静与豁达。他在经历了一切痛苦后,依然活着,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后,余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冷酷,残忍。他锋利的笔,写下了福贵悲惨至极的一生。而正是这样的悲惨,才恰恰反映了福贵的伟大。在书快要结局的时候,写到福贵的儿子有庆的死时,余华曾一度停笔两个月,最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月光洒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是死亡,平静的,无奈的,人世间无可抗拒的,死亡。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来自于喊叫,不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人被生下来,活下去,然后死掉,本身就很伟大了”活着这件事,本就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