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为政篇2.4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段《论语》里,在我所处的时代,在我所能接触到的阶层里,我认为比较有名,且经常被人民传颂不绝的一段话。 特别是 :“ 三十而立 ”,几乎在我所处的时代,我能接触到地阶层里,成为了一句顺口溜似地成语。 老百姓们 , 动不动就说 : 三十而立 , 三十而立 。我自然是没有什么厌恶,或反感,只是我在想,实际上 《论语》中 , 可以说的内容还有很多 , 何必执其一端呢 。道理是一样的。

“三十而立”,是《论语》里叙述的,孔子自己的人生节奏,包括“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等等,这是孔子自己的人生总结,人生哲理。 其实是最没法看齐的 。因为,无论是“立”,还是“不惑”,“知天命”,还是“耳顺”, 他 都 是一个很私人的境界 , 比较主观的一种 : 目地的宣誓 。

既好比,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人生,按照目的,和年龄分成了几个阶段……从十五岁开始,到七十岁,通过不断地 学习 , 实践 , 以及独立思考 , 孔子认为 , 他自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 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 这一主观的定性 , 构成了起码在我所处时代的今天 , 人们常用到地客观标尺 。

道理是一样的。实际上大可不必,因为《论语·为政2.4》他所叙述的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是孔子自己,给自己的人生,所做地总结,和规划。是 孔子七十岁左右地时候 , 回顾往昔 , 所说地这段话 。 并不是说 ,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 , 就给自己定义了 , 我要“四十不惑” , 然后“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并不是地 。

故,我们也没有必要,在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我五十得“知天命”,我六十,就得“而耳顺”……去“努力”,甚至作为目标去奋进了。没有必要。 有些层次 , 和境界 , 不是你努力就能达到的 。这是,实际。所以,你完全可以说:你三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你亦可以四十岁时,说:我志于学。没问题。这有什么问题。

你说,我想当个“大魔王”。 请 , 忙你的 。你说,我想当个会飞的人。 走你 。无论你想干什么,去做吧。去做。去生活。这些书,古书,包括,且不局限于我所喜欢,和擅长的《四书》、《五经》,大部分正能量, 积极 , 健康地古书 ,其 内容大多充满智慧 。可是这些东西,未必适合于你,适合于这个时代。 所谓 : 英雄迟暮 , 有些东西 , 终究是要消亡的 。 道理是一样的 。孔子所在的时代,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时的生存条件,人们的生存现状,我们很难得知。所以,孔子以每十年,为一个周期而划分地“人生境界”,也许,两千五百年后会缩短,也许会大大地拉伸、延长。我不知道。但是 我只知道 , 生搬硬套 , 是不行的 。这点,我想孔子在世,便也会支持我罢。一样地。 孔子在世也会支持我 , 不能完全学他 。

1.

要有自己的想法 ,这点,是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加上一点恒心;持之以恒……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你三岁就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将之付诸实践,成为一件:正事,所谓:正事,首先他必须是正的,正确,积极,健康的。这很重要。其次, 他是一个 : 事儿 。你很喜欢的事儿,然后你对他又很擅长,又有能力每天去做,又对他充满了各种各样地想法,且还能付诸到每天都去做的这件事儿上,那假如你从三岁,开始,一以贯之的去做这件事儿, 单点突破 ,就这样,每天持续去做, 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想法 , 和认识 ,罢这件事做到你认为的极致,从三岁,到你三十岁,甚至再以后……每天,每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去做,我个人认为,你三十岁就能达到“不惑”,或者“知天命”地境界,甚至,再以上。所以,《论语·为政2.4》地这些话,只是孔子,这位后世称为的:“圣人”,他把标准摆在那儿。至于,你说你十二岁,就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没问题。莫问题。至于你说,你八十五岁还没有开始“志于学”,莫问题。无所谓, 不要死板 , 刻板 , 也不要太随心所欲 。

2.

这即是我从古书里学到的。道理是一样的。---- 作者 : 李轻 庚子年 正月廿九 于自家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