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手帐非得“高大上”?职场妈咪用手帐给自己做“减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都说“一孕傻三年”,我的这个傻的时间好像有点长。

明明2月只有28天,我却写出了29号的日期,幸好及时发现了。前脚订的生日蛋糕,后脚就差点忘了去取。

好在自打看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我就已经开启了用手帐记日记的模式,想着虽然不一定做得到曾国藩“吾日三省吾身”,但至少起到提醒和备忘的作用。说真的,的确有点作用。

之前曾经听过朋友贝妮的手帐分享,知道有种手帐模式叫做“子弹笔记”,有个东西叫做”TO DO LIST每日待办事项清单”。每天早上,我都会想想今天一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所以虽然忙,给医院打电话询问事项、去银行办理转账、股票打新这些事情倒也利用午休时间搞定了。

直到看了《行动派手帐指南》,我才知道原来手帐有各种玩法:极简版、欧美版,不胜枚举;原来手帐还有如此多的功能,除了我已经在做的“每日待办事项清单”、读书笔记,还有复盘、观影、书单等作用。

然而,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手帐对于我来说只是简化生活,并不是增加负担。 职业妈咪已经很忙了,我自然不能如18岁的小姑娘那般用尽心思和画笔去打点我的手账。当然,真相也可能是没有艺术细胞的我画不出美貌的“手账”。

还好,这本《行动派手帐指南》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手帐多美貌,而是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是如何利用手账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它给与我们的是启发,是选择,是让我们利用手账去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可能。

《行动派手账指南》中,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玩法”。

比如,深得我心的玩法是极简手帐。黑白系手帐美的不要不要的,看的我眼睛都有点发直。如果我能做到这样,我是不是可以靠卖手帐为生,实现财务自由啦?

让我觉得高大上的是月历圆盘。那个什么圆圆的盘,每一个刻度都无比精准有力,我看了一眼只能艳羡,但果断放弃。臣妾真的做不到,中年老母亲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看几页书或者多刷几分钟电视剧?

印象最深刻的是记录“TED演讲”的手帐。一直听说这个演讲高大上,可是却始终没有时间去看。没想到居然有人很仔细的去看了演讲,还做了那么细致的手帐笔记。

看了其他人的玩法,不由得问自己:手帐之于我,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有三:

一是给生活画重点。

《巨人的工具》一书中,著名硅谷投资人克里斯·萨卡说:

在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的交界点,终于学会接纳自己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人生有太多太多“要做的事情”,但我们能实现的可能只是“想做的事情”。我虽然没办法像大神那样完全不做“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我至少可以规划优先级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

二是给育儿做记录。

自打孩子出生,我就买了一本厚厚的记录本,打算把和孩子的点点滴滴塞到本子里。然而,后来林林总总各种原因,这个本子至今也没启用,现在还在床底下落灰。可是,娃一天天大了,童言童语总是让我们爆笑不止,而他成长的那些“小确幸”也让我欣喜不已,我打算把他记录下来。

三是为读书做笔记。

一直以来我都有读书的习惯。然而,这些年,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明明前脚看的书,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内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也不妨书中有感触的东西记下来。

所以, 对于我来说,手帐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繁复,而是时间工具、生活记录和读书笔记。 知道了这三点主要用途,围绕这三点做手帐。手帐就是专属于我的“系统”。

貌似《把小日子装进手帐》是另外一本关于手帐书的名字,但我觉得还蛮精准。

知道了属于自己的手帐三点用途,其实很多关于手帐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第一,一本还是多本?

手帐要解决的第1个问题,就是用1本还是多本手帐记录。手帐玩家们大多切分的细致,保持着不同内容不同册,确保单册手帐风格统一。而对我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我的包包只装得下一本手帐,我也没有时间和空间在多本手账本中切换。

既然如此,我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查找自己的手账中的不同内容呢?

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贝妮。贝妮的回答和这本《行动派手帐指南》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标识度。

第二,如何区分不同的板块?

回答自然很简单,但实操就难了。对于一个没有美术功底,又自带“貔貅”体质绝对不愿意买各种“文具”装点手帐的妈咪,这个好像真的有点难!

“给生活画重点”的“待办事项清单”标识度不复杂。无非是用彩色的蜡笔在一大页中勾勒出七个框,一望即知。绘画不行文字凑,问题真心不难解决!

“给读书做笔记”也不难,在左侧留白写明书名和作者,很直观的能找到相关书籍名称和重点。

“给育儿做记录”,就是待办事项清单下方的“小字”和偶尔的小版块啦。类似上图,我就不公开我家娃的故事啦。

第三,如何把手帐做的精美?

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只能是尽力。当然,要服从于时间,服从于心情,服从于育儿。最后的答案是:我只能保证把字写好就可以了!

原本以为把手帐记录好就可以了,需要看的时候就翻一翻。读了《行动派手帐指南》才知道,果然这些“手帐达人”已经玩出了更高的段位,无怪乎有人能从月入5000变身月入10万(平常心,平常心,我立刻深呼了一口气)。

一是巧用印象笔记app。

手帐的内容相对琐碎,特别是如果用一本手帐的记录全部内容,翻查的时候非常复杂。

我以前曾经看过日本学者奥野宣之的书籍,他提出定期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在这本《行动派手帐指南》中,有达人提出把印象笔记app和手帐结合起来,也就是上传手帐目录到印象笔记,分好文件夹。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实用。

前几天,看见有豆瓣好友晒了自己的印象笔记的目录,高大上的让我自愧弗如。果然别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二是巧用思维导图。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如果想深刻记忆书上的内容,不妨梳理书籍的脉络,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因为文字和图像在头脑中属于不同的板块记忆,而且这种方式实际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复盘,记忆就更深刻了。

达人做出来的思维导图真的很美。不过对我没什么可执行性,我打算就用类似幕布app做出的思维导图记录到手帐中就好。

三是总结和复盘。

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总是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他年轻时喜欢看热闹,日记对类似的内容有深刻的反省:

大神们对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我虽然从未希望自己成为牛人,但老爸自幼谆谆教诲:“做一件事,成一篇文,进一大步。”总结和复盘未来需要注意。

写到文末,想提醒自己的无非是手帐只是工具而已。不求用“手帐”做“产业”的我,更应该用它做“人生的减法”,最大化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