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时探桂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看一部历史书,不如到老街上走走。因为老街的古旧建筑会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苍凉,你能在其上面看到岁月抚过的痕迹,触摸到历史心音的脉搏,读到烙在它心灵深处的记忆。

不经意间,秋意已无声而来。正是秋风送爽,秋阳熙和,秋水透凉、秋草泛黄的时候,在这空气中无时不飘浮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时,去探访我想应该有桂花的桂村。

何市老街原名桂村,坐落于常熟东部,与徐市、东张、支塘接壤,再往东就是太仓了。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水乡集镇的历史过程,全部默默地记忆在了老街的肌体里。

何市最早可溯的历史是在唐代贞元年间,成市于明朝嘉靖年间。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赵珠什墓碑》文中称其地属常熟县文学乡永安里桂村。明嘉靖年间,居住在横沥塘南岸的湖广布政司都事何墨(字翰卿),经商逐积巨资,兴市集,以聚商贾,遂改成何家市。

小镇傍横沥,老街东西长不过一里,也分东、西街,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曾出过7位进士、9位举人、10位贡生。文人雅士诸多诗文著述终被留存于世,一些古宅园林却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无存。

走进何市老街,老街的老房子,依次排列, 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宽。老街两边的老屋还是保持着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 窗户也是老窗户。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依稀保留着老街曾经的繁华和岁月洗礼的痕迹。

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很少有三层的,一部分早已经被现代化住宅取代。它们的色彩以以栗色和苍灰色为基调,层顶的瓦都是深灰色的,灰得年代久了。这种老街特有的灰色调,让我记起那些老照片来,是泛出深黄的那种,那种沧桑的黄与眼前的这种灰一定在意味深长地传达着什么,但又传达着什么呢?面对它们,付出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遐思。

在狭窄的老街上闲逛,无限的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觉得这老街像河流一样,潺潺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

走进东街没多深,空气中传来阵阵醉人的芬芳,那是桂花的香。夹杂着丝丝缕缕的甜,亲近着你,缠绕着你。风来时,香气渐浓;风去时,香气渐淡,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凝神去追寻时,若无,不经意的呼吸间似有……桂花树从每家的院子里探出头来,点缀满了黄色米粒状的花朵,与枝叶共荣,正如李清照笔下的”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何市为什么旧时叫桂村,我想我应该找到了答案了,何市人是自古偏爱桂花的。

虽已经没了当年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也没有了亭台水树的私家园林,所幸还保留了一些遗迹,向世人诉说着500年来的风雨沧桑。曾经的老街上聚集着茶馆、米坊、酒坊……各种各样的摊贩,特别热闹。慢慢的,老街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古迹大多消亡。

曾经热闹的浴室,也只剩下空空的屋子,多少有一丝酸楚和人去楼空的惆怅。破落的窗里时不时飘来的电视声和麻将声,忽而觉得,老街,似乎还在。

西街口陈旧的理发店,没有店名,只有“理发美发”四个字可以看出是一家理发店,店主姓严,是女个理发师,头发花白,正在里屋拣菜。她从里屋走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店里一直只有她一个人料理所有的事情。今年已经70岁的她,16岁时从师学理发,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另类的想法。不管时尚流行如何变化,理发店的设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变化最大的或许是理发的价格,从35年前自己开店的每人次理发几毛涨到了现在的12元。

店里两把用了几十年的上海造理发椅,就连座椅上都被坐的油光发亮,昭示着它的年代感。店里上了年纪的梳装台上各式的理发工具,剪刀、推子、梳子、刮刀,这些都是原始的理发工具,现在还在使用它们的往往都是那些纯粹的剃头师傅。而旁边的水池之上,给客人洗头用的还是水缸加皮管的搭配,这在今天城里的理发店里是怎么都难以得见的。

因为胜在质朴又手艺好,50岁以上的中老年顾客是主要的顾客,他们对这种老式的理发店,始终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也因此获得了一大批忠实顾客。看看时间尚充裕,既是为了照顾生意,也是为了体验小时候理发的感觉,我和陆陆决定每人理个发,头发花白的女理发师手法娴熟,手指翻飞间,不到半个小时两个头就剃好了,程序一点也不少,除了没洗头,理好时扑上痱子粉,有一种淡淡的奶香味,让我想起小时候理发的感觉。

有老街的地方,就有老人,老人常去的地方,也多是老街。老街让老人留恋过往的故事,过往的故事令老街彰显昔日的风采。老街里有幼时家境艰辛的岁月,有童年时和玩伴的趣事,也有少年时纯真的爱恋。那些酸甜苦辣的日子虽已风雨飘摇,但是年少时期的青春岁月依然在心里酝酿着、珍藏着。还有一些象严师傅这样耄耋之年的住户,依旧坚守在此,守望着老街,他们或许是见证过何市老街繁华景象的最后一批人了。

老宅还住着几户人家,院子里晾晒着衣服,还有电视机的嘈杂声,时不时夹杂着老人的说话声。看着坐在小巷里的老人,安静祥和的晚年,这也是安享晚年的合适的地方了。

在破旧的老街,有人的地方就还有生活。街边门口的几盆植物,在文艺青年的眼里都像是诗一般的成长。沿着东街往里走,好多住户都在花坛开辟了一方小菜园,连围墙外都种着一筐筐的大青菜,被照顾得生青碧绿。

东、西街路口西侧虹隐弄的徐宅虹隐楼,系清末翰林、藏书家徐兆玮之故居。徐兆玮(1867-1940),字少逵,号虹隐,江苏常熟人。清光绪十七年(1888)进士。授编修。清末参加同盟会。入民国,任国会议员。曹锟贿选,他拒贿南归,在家乡居虹隐楼从事著述,绩学工诗文,为晚清西昆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个人著述六十多种,多为稿本,记载广泛,极富文献价值。其日记历时40余年,共294册,为常熟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虹隐楼约建于清同治间,原有临街门屋、大厅、后楼等三进。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部分建筑辟为桂村书院,后又作桂村两等小学之校舍。楼厅中靠东侧屋为其藏书处。1997年由政府出资重建,恢复原貌。走到虹隐楼门口,大门紧闭,未得其入,从大门外看,宅院建筑较为考究,清水粉墙,明窗小院,屋脊高挑,风墙犹存,看上去十分气派。

走在老街上,没有了昔日的喧嚣,更多的是一种宁静。也许老街已经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但老街仍然保留着一份何市人的记忆和乡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