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字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文言文中“间”字的用法

读一声时

(1)名词,中间,期间 《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聊斋志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2)副词,一会儿,顷刻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3)副词 近来。 《汉书》“帝间颜色瘦黑”

(4)量词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读四声时

(1)名词,空隙缝隙 《史记》“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2)动词 隔开间断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3)名词 隔阂 疏远 《左传》“君臣多间”

(4)动词 离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馋人间之”

(5)副词 秘密的悄悄的《史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6)动词 参与 夹杂 《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7)名词 机会 文天祥《指南录》“得间奔真州”

(8)副词 间道,从小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 文言文中“间”字的用法RT

间读一声时(1)名词,中间,期间 《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聊斋志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2)副词,一会儿,顷刻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3)副词 近来.《汉书》“帝间颜色瘦黑”(4)量词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读四声时(1)名词,空隙缝隙 《史记》“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2)动词 隔开间断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3)名词 隔阂 疏远 《左传》“君臣多间”(4)动词 离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馋人间之”(5)副词 秘密的悄悄的《史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6)动词 参与 夹杂 《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7)名词 机会 文天祥《指南录》“得间奔真州”(8)副词 间道,从小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 古文中“间”字的所有解释

间、闲 jiān〈名〉(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2) 中间;内 [beeen;among]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

——《礼记·乐记》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

注:“中间也。”攘臂于其闲。

——《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林间窥之。

——唐· 柳宗元《三戒》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达于缙绅间。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

——《庄子·大宗师》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

比喻时间短促)(6) 近来 [recent]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7) 姓(闲)间 jiān〈量〉(1)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3) 另见 jiàn;(4) “间”另见 xián间 jiàn〈动〉(1) 挑拔,使人不和 [sow discord]谗人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 又如:离间(挑拔使之不和睦);间构(离间构陷,挑拔中伤);间疏(离间);间贰(离间);间书(用以挑拔是非的信)(3) 拔去多余的植株、去掉[林中]多余的树(使其他的苗或树能更好地生长) [thin out]。

如:间玉米苗(4) 隔开间隔 [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枫松相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病间月。

——清· 方苞《狱中杂记》(5) 又如:间行(拉开距离行进);间阔(久别;远离);间岁(隔一年);间世(隔代)(6) 夹杂;参杂 [be intermingled;be mixed up with]中间力拉。——《虞初新志·秋声诗序》(7) 又如:间色(杂);间错(间杂);间编(编次杂乱);间厕(夹杂);间诂(夹注)(8) 非难;毁谤 [blame;reproach;slander]。

如:间然(非议);间废(不以为然而废弃);间言(非议);间非(责怪);间谤(毁谤)(9) 参与[participate]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10) 更迭;交替 [do sth.alternately]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杜甫《别蔡十四著作》(11) 又如:间歌(古时吹笙和唱歌相交替的一种礼制);间出(隔世而出);间生(隔世而生)间 jiàn〈副〉(1) 间或,断断续续 [sometimes]时时而间进。

——《战国策·齐策》间道经其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间以诗记所遭。

——宋· 文天祥《 后序》间则蹑屐。——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2) 秘密,暗中(隔开众人,使自己隐而不现) [in secret]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另见 jiān。

4.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1 作动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5. 文言文中的之字如何判断它的词性在什么时候作结构间助词这是说取消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辨析作者: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陈培龙 时间:2006-5-8 7:49:38 来源:人气:1513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