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七年级的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7年级文言文练习,谢谢

一、解词:1、略无阙处 阙: 2、虽乘奔御风 奔: 3、属引凄异 属: 4、自非亭午夜分 自: 5、良多趣味 良: 6、不以疾也 疾: 7、岁以大穰 以: 8、患其塔动 患: 9、贻以金钗 贻: 10、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11、便实钉之 钉: 12、方两三级 级: 13、夏水襄陵 襄: 一、解词1、虽乘奔御风 虽: 2、林寒涧肃 肃: 3、飞漱其间 漱: 4、属引凄异 引: 5、人皆伏其精练 伏: 6、匠师如其言 如: 7、方两三级 方: 8、悉为两段 悉: 9、未布瓦 布: 10、以钳搏之 以: 11、但逐层布板讫 讫: 12、岁以大穰 岁: 13、乃以瓦布之 乃: 二、句子翻译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 二、句子翻译1、人皆伏其精练翻译: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翻译: 3、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翻译: 4、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翻译:。

2. 关于七年级的两篇文言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文学常识 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 1、先自度其足(duó) 2、吾忘持度(dù) 3、遂不得履(suì)(lǚ) 4、宁信度( nìng ) 5、遽契其舟(jù)(qì) 四、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度 (1)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2)吾忘持度 (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 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到……去) (4)入水求之(代指剑) 3、置:①郑人有且置(备办,这里当“购买”讲)履者 ②而置(放)之其坐。 4、市:①至之市(集市) ②市(集市)罢。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而忘操之 操:拿,携带 2、及反 及:到,等到 3、遂不得履 遂:终于 4、宁信度 宁:宁可 5、无自信也 无:不,没有 6、遽契其舟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7、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7、其剑自舟怠掸糙赶孬非茬石长将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

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按图索骥 因陈守旧 坐享其成 缘木求鱼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

3. 求20道适合初一的语文阅读题

初一语文部分课文阅读题精选 《风筝》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心孤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人物 细节描写 内心活动 小兄弟 “我” 3、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并说说“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这两节文字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拭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加点的“不幸”可以换成“有幸”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经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候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