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探索]商业银行风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2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发生的大量案件凸现了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同时监管机构对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银行必须建立符合监管规则的内控体系,才能保证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面临的风险、重要性及其实现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05-02   收稿日期:2012-03-25
  如今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然而,由于我国现如今经济阶段水平有限以及商业银行发展时间尚短的特殊性,在某些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水平不及国外发达,起效慢、执行难成为了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面临的风险
  (一)信贷风险
  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都采用了弹性机制。这种弹性机制恰到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贷款管理责任制,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设置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明确各自责任与权限。对贷款业务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以及灵活的应急应变机制。这种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贷资产质量和可能影响银行经营的各类事件,从而促使决策层在第一时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商行及时与上级总行或央行进行沟通与协调,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信贷业务的规模,加快资金流通,取得更大效益。
  (二)交易风险
  商业银行对其自身的交易风险也极为重视。交易风险控制包括同业拆借和外汇买卖两种业务。在日常的业务中,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对象、期限合同、拆入与拆出资金比例及其用途,都进行了严格控制。
  (三)信息系统风险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是整个银行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正因为当前各大银行储存操控数据都是运用银行自身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方便快捷地处理基层操作业务,所以信息系统显得格外重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具体受益者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第一受益者就是银行本身。风险内控有效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害,保证商行的经济利益不被侵蚀。商业银行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对以盈利为目的商行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还间接使商业银行各种业务的客户受益。商业银行做好风险内控,在使自身不断受益的同时,还保证了客户的利益。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都是来办理存款业务的客户,而资金的去向一般都是办理贷款业务的客户以及银行自身的一些投资。然而,当银行经营不善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办理存款业务的客户感觉到的危机是最大的。银行自身所遭受的风险例如不良贷款等会使得存款业务的客户资金被套牢,甚至出现资金损失。
  再次,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还使得其他商业银行收益。因为商业银行各行之间都是有业务往来的,譬如同业拆借、外汇买卖等。所以商业银行的一家经营性危机有可能蔓延到所有同其有业务的商业银行,造成大量资金的流动性减弱。各种打包贷款、抵押贷款等高风险经营也将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凸现出来。但是,这种交流合作也促进了所有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的一体化、规范化。督促所有商业银行对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维护,加强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
  最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运作,而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作也牵扯到其客户与其他商业银行。而这几者都是社会正常生产运作的主要参与者。换言之,若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严重失败,首先导致商业银行的倒闭,其次导致各个大小客户与其他商业银行面临严重危机,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乃至暂时瘫痪。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尤其重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风险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因素。商业银行之所以有利可图,之所以能招揽客户,是因为它对风险的掌控。商业银行的盈利需要风险。我们都知道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而存贷款的利差的获得正是需要承担一定收不回贷款的风险所得到的。商业银行在业务上作为一个“转换器”,将风险转换为盈利途径。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同时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服务中进行再加工。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又是蚀利的主要原因。管理稍有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的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能使银行破产倒闭。所以说,风险内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
  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银行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它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奉行审慎经营原则,而且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监督工作的首位。现如今,不管是商业银行内部,还是外部的监管机构都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就连《巴塞尔协议》都将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作为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无一不是以风险管理和监督为核心的,可见国际社会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方法
  (一)构建自我约束的风险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最终目标便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在这个追求有效控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选择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而自我约束的核心就是资本约束。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应银行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众所周知,就是整个银行投资、建设等用于维持其经营下去的资本,也是银行在经营运作中最赖以生存的根源。经济资本的约束可以给银行带来安全的经营环境以及战略支持。在内部控制中应该自觉运用经济资本这一概念,发挥资本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使商行形成稳定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健全组织结构与 规章制度
  同其他企业的经营相同,商业银行作为更加容易遭受风险的行业,需要如同其他企业一样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由于银行本身的特殊性,银行业的这种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更需要严谨完善。不论是基层工作人员,还是高层领导,抑或是后线各个支持部门或后勤保障部门,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职责以及目的,同时明确与其他上下链条部门的关系。只有这样,整个银行才能有序、有效地运行,确保将操作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三)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反馈体系
  并不是建立了合理的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银行就能顺利地经营下去。有时宏观的政策导向会使银行的经营方向出现微调,而当组织结构不能及时有效地随之改变的时候,监督反馈体系就会发出预警,敦促各部门适当适时地调整。所以,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的监督反馈会促进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发挥作用。同时这种监督反馈也能不断地使其他各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暴露出来,使管理层及时改正。
  (四)实施科学合理的职责分离
  职责分离,就是指业务的分离以便避免让一位工作人员承担多项不兼容的职责,从而造成差错和舞弊等潜在银行内部风险。职责分离的目的就是通过多人部分地或重复地做同一项工作,以相互牵制的方式避免舞弊现象或差错的产生,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此类事件,如会计审计、贷款审核与批放等。
  (五)实行有限的业务授权
  授权是指银行董事会向管理层及其下级机构和工作人员赋予的,一种能够代表银行从事各项业务或某些业务的权利。全体员工都要严格遵守授权有度,只在授权下开展业务的规则。商业银行应当对不同的业务、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程度的授权,避免因授权过大导致的舞弊行为而带来损失。各个环节应当秉着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利制衡得到落实的目标来进行授权。
  (六)培育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它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商业银行每项业务都是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作为制度建设者、执行者的人,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才能激励其自觉实现内控管理目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