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过年回家待不了几天就想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距离春节还有三周的时间,已经不算长了。 年轻人们现在都还在筹划着回家过年,到家之后“熬”不了几天就想走,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几乎可以变成为什么假期这么长?我呆不下去了。而对于步入工作的年轻人,年假多数只有七天,想呆的久一点要么付出代价,要么扔掉工作,若离家千里,想回家都成为奢望,即便回了也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各种交通工具之上,也并非想走,而是不得不走。

当然,这种情况是完全客观的事实,不掺杂感情,实际上,想走的心理比行动凸显的问题更能引起重视吧。

会出现这种想法的多数是家乡环境和现在所处环境相差较大的年轻人,父母所在的家对父母而言或许是永远的居所,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累了倦了、开心难过可以回去看看的地方,也许谈不上归属感,有的是亲情和一些责任。

对他们来说,“家”是变化的,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离开了有父母所在的家,有的是在大学,而有的在中学甚至小学。上学时在学校这个“家”呆的时间比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不知要长了多久,而且每过一个阶段就要搬一次“家”。

工作之后的搬家又不太一样,身上多了担子,身边少了伙伴。甚至这个阶段的家仅仅能够成为住处,下了班一个人,没有什么温度。

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使得现在的环境和家里的环境越差越大,于是乎,小地方出来的年轻人过年回家成了哑巴。不知道说啥,也没法回答。在他现在的环境里不会有年薪十万被传成五十万的情况,更不会因为没给血缘三十公里以外“至亲”的孩子买礼物而备受议论。

开明进步的父母倒是不会做出逼婚的举动,但环境真的影响许多。一个很多年的朋友,至今还能在一块玩游戏,算是有共同话题。有一天,他说了一句,都23了,该结婚了。我没有说话,岔到了别的话题……

待不了几天就想走,可能也因为短短几周内经历完全不同的环境,确实无法适应吧,谈不上对错,但确实需要一个平衡。

某天打开知乎,推给我的一个视频——《镜子里的答案》,内容就是父母关于这个现象的疑问。好像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使得代沟这个词更多的出现在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之间的调侃,但它还是存在的。很遗憾,视频中没有父母的真实想法。

我们在长大,父母也在变老,这个沟永远跨不过去。高压的北漂生活让女儿在家里不想承受父母的一些唠叨和行为,父母接受不了女儿的生活习惯。

主持人问:“你觉得父母需要什么?****”

女儿:“我觉得他们需要被需要吧“。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这应该是连锁反应,父母丢掉了自己,变成了孩子的支撑,无条件支持孩子,然后所处的环境越差越多,就出现了没有话题,问题说不开,过年待不了几天就想走的种种问题。

最近疫情反复,提倡大家就地过年,若是真的无法回家过年,不妨利用这个机会感受下不回家过年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过年预期,也思考下待不了几天就想走这个现象会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出现了该怎么处理。

脱发君在年轻人就地过年的话题下发现几张有意思的图片,与大家分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