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中古古代教育有哪些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8-24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蒋映忠 

内容提要: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它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可以概概括为:
⑴  导致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
⑵  扼杀个性,匡缚创造精神,窒息人才。
⑶  教育现代化的桎梏。 
对其负面影响的再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明晰的认识中国传统教育的张力,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现代化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
   科举制   教育   发展   负面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深深地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科举制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刻地影响。尤其是当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结合后,使学校教育沦为科举制的附庸,这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自隋唐起就是 科举的教育。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使用时间最长、制度化最完善、影响范围最广的取士制度,它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官吏制度史上的重大成就。但是科举制本身就有其弊端,尤其是在明朝后期的八股取士可以说它不是以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终极目标的,而是以培养“顺民”“奴才”为目标的。它用严格而僵化的内容规定和特殊繁琐的文体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匡定在封建纲常和礼教之中,消耗于空洞无用的格式之上。“科举必由学校”使的学校教育完全沦为科举制的附庸,从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深远。
一、   导致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
我们谈教育值问题,首先应该从教育的目的入手,尤其是教育的本质目的,而不是将教育价值简单的等同于教育的作用或功能。教育价值“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看,教育的理想价值就在于根据社会有需要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来培养人,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①下面本文将从教育目的异化,教育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失衡,教育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失落三个方面来分析与探讨科举制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1 、  教育目的异化
科举制对教育目的的异化首先体现 在学校教育的沦落。自科举产生以后,使“学而优则仕”②有了制度的保障。唐代科举与学校教育合为一体,学校直接为科举提供其选拨的生员。“天宝十二年曾敕”“天下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③武宗会昌五年又重申,不论中央或地方,一切须由学校出身者,方准举应试科举。至明朝更是“科举必由学校”,从而形成“学校——科举”这种育才、选才合一的取士模式。
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直接导致学校教育目的异化,学校所培养的无非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直接目的的生员,科举成为学校教育有直接目的。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为轴心而进行,以致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就怎样考,一步一趋,丝毫不敢偏离半步。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被强行纳入封建政治官吏选拨制度,并完全为之服务,教育也相应失去了自身发展的空间而走向“官僚化”的道路。而教育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其本质目的也就在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并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科举成功的控制教育之后,“学而优则仕”便成了士子唯一的出路,同时也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
教育目的异化还体现在广大的士人身上。广大士人之所以热心于埋头苦读,甚至历经十年寒窗的煎熬,其根本目的是有朝一日能“一举成名而天下知”。入学求知是为将来投身科场,投身科场是为“显亲扬名”,是为尽忠尽孝。朱熹《语类》道:“科举累人不浅……但有父母在,仰事俯畜,不得不资于此。故不可不勉尔”。忠孝其外延扩大即在于“忠君”,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④可以看出,科举把忠君孝臣的观念内化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使这一目的的实施有了制度的保障。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⑤而广大士子也可依科举而平步青云,紫蟒缠身。教育目的异化为功利色彩浓厚的求官取仕。而儒家传统的要求诸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不是士子们对自身品位的评价标准,唯其所好者,四书五经而已。因为“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贵。”⑥教育目的已经彻底失去其本来的意义,教育也论为供人操纵的工具与爬入仕途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