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整本书阅读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10月26日,在洛阳市2018年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上6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6节不同形式的整本书阅读课。

    近年来,整本书的阅读越来越被重视,逐渐开始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在本次研讨会上展示了两节导读课,两节推进课,两节分享课。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型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各有差异的。

    导读课重在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这是导读课的重中之重。故事情节的设计,在阅读的实践中感受到有趣和有意思的地方,会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猜读,就是其中的一种阅读策略。上午第一节夏远馨老师的《小鲤鱼跳龙门》就是用讲故事,看插图,猜小鲤鱼经历了什么来让孩子猜读。下午第一节雷晓玲老师的《一起读书吧》同样也有出示插图猜故事,这也是让孩子们来猜读,在猜读的时候,老师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交流,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在两节导读课上,两位老师不仅关注故事的本身,还关注到交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夏老师做的“阅读小贴士”,雷老师做的“阅读计划单”都重视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同时为分享课和推进课做了铺垫。

    洛阳市教研室教研员朱爽老师在最后的点评中提到,两位老师都指导孩子们阅读一本书要关注封面,但并不是每一节都要教封面。两节课的封面介绍都过于详细了,只用介绍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信息就可以了。这也为我们以后上导读课指明了方向。

    上午第二节张丽利老师的《孤独的小螃蟹》和下午第二节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是两节推进课。这两节课在推进的过程中,两位老师都是面向所有的孩子,在交流显示的过程中都展现了孩子们怎样学习的历程。比如《孤独的小螃蟹》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说说喜欢的故事;活动二,聊聊阅读的困难;活动三,猜猜后面的故事。在聊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阅读都存在差异,不过,可以读书多的孩子可以做引领,读书少的孩子在阅读中的问题就是要我们在推进课中去解决的。在“聊聊阅读的困难”这一活动中发现孩子们阅读中的困难,该怎么去解决呢?张老师用了很多办法,比如“念头”,孩子们不理解,那就把词放进句子中读。张老师还告诉孩子们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就用圈、画、括等方法,遇到好词美句还可以用符号记录。

    朱老师在点评时说道:遇到不懂的、不理解的地方除了联系上下文去猜一猜,其实还可以告诉孩子们去跳着读一读,连滚带爬地读,这样就不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整本书读下来可能不理解的自然就理解了。老师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的方法时,还可以再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边读边猜想。那是不是我们教了这样的方法,就必须用这一种方法?不是的,可以鼓励孩子们运用新的阅读方法。

    解决阅读困难,鼓励孩子自己继续读下去,引起后面阅读的兴趣,是推进课要完成的目标。

    上午第三节是东升二小的老师和孩子们展示的阅读分享课,也是《孤独的小螃蟹》这本书,下午第三节是《安徒生童话的“秘密”》。这两节都是分享课。两节分享课都对全文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对整个故事进行了回顾。那么,在阅读之后如何启动孩子们的思考力呢?就需要通过有层次的问题来引领孩子们的浅阅读l走向深阅读。所以《孤独的小螃蟹》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只小螃蟹孤独吗?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深入阅读。让孩子们在孤独与不孤单的争辩中进入有深度思考。《安徒生童话》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让孩子们知道了童话故事的特点,通过对比知道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不同,引发对整本书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分享课上分享的形式也很多样。有读书小报,有读写绘,有情景表演等等。在第三节课上老师设计的一个分享活动是“读一读,找一找,谁最奇!”让学生分享读书时发现的神奇之处,在分享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知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想象要基于现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现实。

    对于阅读分享课,朱老师强调阅读不仅仅要量,更要有质,要讲得少,但要讲得精,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读,在分享中引发孩子们深入的思考。

      朱老师在点评这六节阅读课的时候,在最后说道,全国都不允许老师自己说半句,让孩子接后半句话,这样会造成孩子不会说完整话,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一定要严谨且要有指导性。

    在以后的阅读整本书课堂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争取上好整本书的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