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的实际困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07
2001年秋季开始,我们使用《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从三年级起进行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与过去使用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相比,《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在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等方面大大超过了老教材的要求:词汇量、习惯用语比过去增加了两倍多;在语言知识的运用上要求更灵活多变,突出了词义的引申、比较;口语表达上更贴近现代英美国家人士的语言习惯,尤其在“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作了全新的尝试,选择了许多与英美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作为学习材料。在近几年的《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新教材教学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它许多优于老教材的特点外,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困难之一: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音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没有独立识词的拼读能力,学习英语靠鹦鹉学舌,背诵单词靠死记单词字母顺序,还不时地给英语单词加注汉语拼音或汉字;朗读时缺乏语流音变,不能表情达意,一些学生甚至害怕当众朗读。对策:上述问题可能与新教材在语音教学方面的要求不同有关。《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注重单词发音规则渗透,整套教材删去了音标部分的教学,甚至书后的单词表中的单词也没有标注音标。在新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语音方面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加深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突破这个阻碍学生学习的语音难关:1、教字母、音素、音标掌握拼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音标教学,但我们可以在字母、单词中有意识地渗透音标教学。在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如:英汉相似的音的比较:y—[i:]、w—[w]、h—[h]、g—[g]等;英英相似的音的比较:[i:]—[i]、[s]—[θ]等;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如部分元音字母、大部分辅音字母都与其相应的元音音标、辅音音标形似:如p—[p]f—[f]h—[h]等;还有字母组合的发音,ee—[i:] 、oo—[u] / [u:]、ou—[au]等。2、教会学生查字典,巩固拼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①在学生有强烈欲望想要自己独立识词的时候,适时地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能力,即集中强化单音教学;②在学生具有了初步拼读能力之后,要立即巩固教学效果,及时教会学生查字典,为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③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英语句子或短小的文章,让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阅读,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单词的复现率,加大了语言的实践量,使学生形成在英语的使用中掌握英语的良好学习策略。困难之二:《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中有许多单词、短语在3A—6B各册教材中多次出现,但意思和用法却各不相同。如:“head”在4B教材中是名词“头部”的意思,而在6A教材Unit 1出现了“head the ball to the goal”,“head”表示“用头顶”;“milk”在4A中指“牛奶”而在6A里却是“挤奶”的意思……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单词和短语的用法和含义,这是一大难题。对策:“新课标”规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部分。其中词汇部分要做到“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在词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英语引申比较教学法”。引申比较教学是先引申出两个以上的词语,然后进行比较。通过引申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引申比较方法有以下几种:1、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 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是指在讲到某个词在本课中的基本含义时,如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其它词,就引申出来加以解释、辨析。例如:4A中出现的“tall”与5B中出现的“high”。tall意为“高的”,一般指人的身材高,有时指“高而细长”,如指桅杆、旗杆、塔尖、树等,其反义词是short;high意思也是“高的”,但是指从底部算起的“高度”,也指程度、数量、质量的高,反义词是low。通过同、近义词的引申比较,学生扩大了词汇量,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掌握了词的正确用法。2、词的音形的引申比较Whose handkerchief is this?(whose[hu:z]谁的,指“问物主”)引申比较:Who’s this boy in the blue shirt ? ( who’s [ hu:z ] 谁是,指“问人” ) 3、同一单词不同词性的引申比较There’s a glass of milk on the table. (此处“milk”是名词,指的是牛奶) I milked cows on the farm last Sunday.(此处“milk”是动词,指的是挤奶)4、相似短语的引申比较 英语中有大量的短语,这些短语的含义比较复杂,使用比较灵活。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相似短语的引申比较。例如: I asked the man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 (ask sb. sth. 意为“询问某人某件事”) 引申比较:They asked the driver to take the wallet to the police station.( ask sb. to do sth.意指“请求某人做某件事”)。困难之三:在《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牵涉到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凭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很难理解的。比如:5A教材出现了“Halloween”为主题的课文,其中提到了人们为庆祝万圣节做的一些准备,由于学生对这个西方节日知之甚少,因此这篇课文学起来十分吃力。对策:“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常常会出现歧义误解,用语不当的现象。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而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一些词汇和习惯用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表示“忠实”、“友好”等意。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等。2、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选材广泛,许多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如:5A教材中出现了“the first fl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 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课文中提到的购买南瓜灯笼和面具就是为庆祝节日准备的。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3、让学生体会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审视自我——发现问题——剖析原因——寻找对策——反思成效” 的研究态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