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到隋唐,我国的人才选举制度有哪些变化?

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17
西汉选举制度有三种:1、不定期选取:新皇登基、大自然灾害等重大事情,政府需要地方推荐贤人,称为贤良(有特殊才能的人)贤良到政府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叫策问。贤良发表意见叫对策
2、特殊选举:如需要出使西域、发动战争、治理黄河等,皇帝下诏征求专门的人才,只要自问由此才能的,自己报选
3、定期选举:举孝廉。汉朝100多个郡,每年选取200多个孝廉。后期由于郎官(皇帝的侍卫集团)充斥,不定期选举和特殊选举渐渐搁置
东汉:人才选举制变成了‘分区察举制’即按照户口数量比例分配,成为定额,失去原有孝子廉吏的意义
三国:魏‘唯才是举’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事
蜀 沿用西汉旧制,不重门阀,从实践中考察选举人才
吴‘四科取士’
西晋:逐渐完善九品中正制。
东晋:沿两汉,察举孝廉、秀才,初期征召试用,后则诏定考试,不中科者,本人受禁锢,所在州郡官员也要受到惩罚
南北朝:1、南宋:沿用东晋旧制,试策更严
2、南齐:定5问策秀才,选官限制年龄,开始有‘甲族’‘后门(寒门)’之分
3、萧梁:和南齐大致相同,渐渐消除‘甲族’‘后门(寒门)’之分,限制选官年龄更苛刻,入仕年龄:25岁后,不得超过30岁,超过30岁的,除非有特殊才能,降旨录用
4、北魏:初用中正制,兼用考试,后废除中正制,要做官的必须由现任官员作保方可
5、北齐:沿用北魏制度,也设中正官,尤其重视科考
6、后周:采纳苏绰建议,破除门阀,广收贤士
隋朝:开创科举制
唐朝:沿用科举制,并进一步完善:设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分期举行(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算等50多种)
制科:皇帝临时下诏征召的
希望能帮到你!
第2个回答  2014-06-17
西汉开始实行察举制,以“德”“才”为选拔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主要在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隋朝实行科举制,唐朝又完善了科举制度,并且开设武举考试,使得广大庶族阶层也能参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