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一生及其作品

如题所述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聘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都令人爱不释手。

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赵树理小说与晋东南民俗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二、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0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聘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都令人爱不释手。

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赵树理小说与晋东南民俗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二、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赵树理的成名作有
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
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 李家庄的变迁
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
第2个回答  2006-05-20
赵树理,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人,生于1906年,卒于1970年,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文学大师。在创作上,他坚持大众化的方向,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又一批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名著《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每年的9月23日、24日,我都会想起我们中国当代的语言大师、人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赵树理。因为9月24日是赵树理的诞辰;9月23日又是赵树理逝世的忌日,作为赵树理的学生和老乡,就简单地说说赵树理和晋城的关系吧。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生于我们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他的一生在晋城在沁水的活动也很多。赵树理上初小是在尉迟村小学,上高小是在本县桔山高小。赵树理18岁初次做事也是在本县野鹿村和板掌村当小学教师。1925年还到阳城县冯村教过私塾。1927年学校放假,赵树理曾同常文郁到晋城的东常村、冶底、犁川一带搞革命宣传活动。1929年春赵树理在沁水县城关高小当教员。一个多月后,赵树理即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捕入狱,并押解到太原入“自新院”坐牢。1931年赵树理在洞庵高小任教。1937年他还在阳城县四区任牺盟会特派员。1938年赵树理又当了阳城县四区区长。可以说赵树理的青、少年时代大都在阳城、沁水度过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赵树理又在阳城县、晋城县先后兼职过县委副书记。高平县他也到过多次,《谷子好》就是在高平县写的。陵川县他到过“陵川第一山林场”, “栉风沐雨种油松”那首诗就是他写给“陵川第一山林场”的。他还在陵川县黑山底村生活过近一个月,为剧本《十里店》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总之,赵树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晋城市人,也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晋城土生土长的人民作家。

正因为赵树理生长在晋城市农村,所以赵树理最熟悉、最了解的是晋城市的农村和农民,最亲近的也是晋城农民。赵树理同晋城农民一样最爱州底戏。至于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其生活习俗其语言无不打上晋城农村的烙印。比如《小二黑结婚》,人们都知道那是赵树理在太行区左权县一个村子搞调查发现了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女青年智英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基础上写出的。但在《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身上却有赵树理妹妹的影子;在二诸葛身上却有其父亲的影子。对于小芹、二诸葛的塑造岂不明明是左权人其表面沁水人其骨吗?不仅如此,在赵树理的作品里无论其取材于山西,取材于河南,其生活气氛,其风俗习惯,其语言成份都是以晋城,以沁水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为基础为基调的。如三仙姑的下神方式,如《李有才板话》里老槐树底饭场的情景和李有才窑洞的景象,如《刘二和与王继圣》里庙上唱戏社首们拼灯、挂灯、社房吃饭、村长看戏等等习俗。如《登记》里艾艾等“口含罗汉钱”、 “正月十五闹元宵”、 “小飞娥回娘家”等习俗;如《福贵》里旧社会吹鼓手在农村的地位;如《李家庄变迁》里开头的庙官打钟、村长罚人先吃烙饼的恶习等等,无不是州底一带即今晋城市各地的风俗习惯逼真的反映。在赵树理的作品里,他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了的群众语言,但是总还留着点州底语特色。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却着了急,她跟小芹虽是母女,近几年来却不对劲。”如《李有才板话》里的让吃油炸糕, “有才一边接着一边谦让道: ‘你们自己吃吧!今年煮的都不多。’”还有“有差事派到老槐树底,讹不是慌着给人家支。”还有《刘二和与王继圣》里的“满囤在开戏时候还给他们打家伙”等等,其中有:“不对劲” (互相的矛盾)、 “今年煮(炸)的却不多”、 “慌(连忙)着给人家支”、 “打家伙(乐器)”就都是州底一带的地方语。总之,赵树理的文学语言是十分地民族化、大众化的,是十分地生动和幽默的。但是他的语言总还多多少少留下了州底语的痕迹,也是难免的。因为他是州底人嘛,我们之所以提到赵树理作品的语言总还留着州底的痕迹,是说明赵树理在州底土生土长长大的,是说明赵树理最熟悉的地方还是州底一带,赵树理最熟悉的语言、最运用自如的语言基本上还是州底语。一个作家的语言没有一个地方语作基调是不可能的。

晋城农村的生活风俗,晋城农民的大众语言造就了赵树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风采。赵树理生在晋城长在晋城,在晋城写而又多写晋城,也可以说是晋城哺育了赵树理,而赵树理的作品说来,晋城该是个多么好的地方啊!可是谁能想到赵树理最后走上厄运也是在晋城开始的。1966年,赵树理正好兼职晋城县委副书记。当那场浩劫来临之际,给赵树理糊大字报是从晋城开始的。从人民作家忽然变成黑帮变成囚犯变成斗争对象也是从晋城开始的。真可谓生也晋城,死也晋城了。当然,问题并不在于晋城,而在于那场浩劫的横起。但是从此赵树理便被打翻在地无能站起,直至他冤死在牢中。我们的语言大师、人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竟如此让那场浩劫活活折磨死,怎不令人悲愤!我们有着12亿人口的中国,有几个作家能称得上语言大师?也就是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这么几位;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有几位作家可称得上写农民生活的“铁笔圣手”呢?算来至今还只有赵树理一位。因为“铁笔圣手”、语言大师的称号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而是赵树理的不朽的著作赢得的。

生在晋城市长在晋城市的人民作家被那场浩劫折磨死了。好在有一个拨乱反正,有个改革开放,赵树理仍然还是语言大师、人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形象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现在他的著作不仅出了四卷集的《赵树理文集》,而且由董大中主编又出版了五卷集的《赵树理全集》。赵树理不再写中国农民了,但又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写赵树理。所以陆续有《赵树理传》、 《赵树理评价》、 《赵树理》、 《赵树理年谱》等书的出版。赵树理虽然离开我们已有30多年之久,但是至今还有许多中国人、外国人成立“赵树理研究会”研究赵树理、评价赵树理,没有忘记了赵树理。赵树理必将同他的名著《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登记》、《三里湾》,同他那支铁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诸葛、李有才、老杨、常有理、胡涂涂、小腿疼、吃不饱等一齐永生光辉。(作者:韩文洲)(本文原名《赵树理与晋城》,标题是编者所加)
第3个回答  2006-05-20
赵树理(1906—1970),人民艺术家,小说家。山西沁水人,出生于贫农家庭,亲身受过地主的压迫剥削,从小喜爱民间艺术。1925年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因参与学潮被开除,次年被捕入狱。出狱后当农村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抗战开始,他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区长、《黄河日报》副刊编辑、《中国人》副刊编辑等职。40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的创作和发表,奠定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49年全国解放后,致力于大众文艺的研究工作,主编《说说唱唱》和《曲艺》。他出席过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次文代会,第八次党代会,担任过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1955年发表了优秀长篇小说《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深刻的反映农业合作化的作品,其他如《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灵泉洞》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并富于幽默感。赵树理为人民大众的创作道路,已在我国现代、当代文学领域内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马峰、西戎、孙谦、束为、胡正。赵树理的很多作品被译成英、法、俄等文学,成为世界文库的宝贵财产。1970年赵树理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年仅64岁。

短篇小说 登记* “锻炼锻炼” 孟祥英翻身 传家宝
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 李家庄的变迁
长篇小说 三里湾

作品全部阅读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26-zhao_sl/zhao_shuli.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5-20
赵树理,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人,生于1906年,卒于1970年,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文学大师。在创作上,他坚持大众化的方向,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又一批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名著《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生于我们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他的一生在晋城在沁水的活动也很多。赵树理上初小是在尉迟村小学,上高小是在本县桔山高小。赵树理18岁初次做事也是在本县野鹿村和板掌村当小学教师。1925年还到阳城县冯村教过私塾。1927年学校放假,赵树理曾同常文郁到晋城的东常村、冶底、犁川一带搞革命宣传活动。1929年春赵树理在沁水县城关高小当教员。一个多月后,赵树理即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捕入狱,并押解到太原入“自新院”坐牢。1931年赵树理在洞庵高小任教。1937年他还在阳城县四区任牺盟会特派员。1938年赵树理又当了阳城县四区区长。可以说赵树理的青、少年时代大都在阳城、沁水度过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赵树理又在阳城县、晋城县先后兼职过县委副书记。高平县他也到过多次,《谷子好》就是在高平县写的。陵川县他到过“陵川第一山林场”, “栉风沐雨种油松”那首诗就是他写给“陵川第一山林场”的。他还在陵川县黑山底村生活过近一个月,为剧本《十里店》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总之,赵树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晋城市人,也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晋城土生土长的人民作家。

正因为赵树理生长在晋城市农村,所以赵树理最熟悉、最了解的是晋城市的农村和农民,最亲近的也是晋城农民。赵树理同晋城农民一样最爱州底戏。至于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其生活习俗其语言无不打上晋城农村的烙印。比如《小二黑结婚》,人们都知道那是赵树理在太行区左权县一个村子搞调查发现了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女青年智英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基础上写出的。但在《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身上却有赵树理妹妹的影子;在二诸葛身上却有其父亲的影子。对于小芹、二诸葛的塑造岂不明明是左权人其表面沁水人其骨吗?不仅如此,在赵树理的作品里无论其取材于山西,取材于河南,其生活气氛,其风俗习惯,其语言成份都是以晋城,以沁水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为基础为基调的。如三仙姑的下神方式,如《李有才板话》里老槐树底饭场的情景和李有才窑洞的景象,如《刘二和与王继圣》里庙上唱戏社首们拼灯、挂灯、社房吃饭、村长看戏等等习俗。如《登记》里艾艾等“口含罗汉钱”、 “正月十五闹元宵”、 “小飞娥回娘家”等习俗;如《福贵》里旧社会吹鼓手在农村的地位;如《李家庄变迁》里开头的庙官打钟、村长罚人先吃烙饼的恶习等等,无不是州底一带即今晋城市各地的风俗习惯逼真的反映。在赵树理的作品里,他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了的群众语言,但是总还留着点州底语特色。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却着了急,她跟小芹虽是母女,近几年来却不对劲。”如《李有才板话》里的让吃油炸糕, “有才一边接着一边谦让道: ‘你们自己吃吧!今年煮的都不多。’”还有“有差事派到老槐树底,讹不是慌着给人家支。”还有《刘二和与王继圣》里的“满囤在开戏时候还给他们打家伙”等等,其中有:“不对劲” (互相的矛盾)、 “今年煮(炸)的却不多”、 “慌(连忙)着给人家支”、 “打家伙(乐器)”就都是州底一带的地方语。总之,赵树理的文学语言是十分地民族化、大众化的,是十分地生动和幽默的。但是他的语言总还多多少少留下了州底语的痕迹,也是难免的。因为他是州底人嘛,我们之所以提到赵树理作品的语言总还留着州底的痕迹,是说明赵树理在州底土生土长长大的,是说明赵树理最熟悉的地方还是州底一带,赵树理最熟悉的语言、最运用自如的语言基本上还是州底语。一个作家的语言没有一个地方语作基调是不可能的。

生在晋城市长在晋城市的人民作家被那场浩劫折磨死了。好在有一个拨乱反正,有个改革开放,赵树理仍然还是语言大师、人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形象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现在他的著作不仅出了四卷集的《赵树理文集》,而且由董大中主编又出版了五卷集的《赵树理全集》。赵树理不再写中国农民了,但又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写赵树理。所以陆续有《赵树理传》、 《赵树理评价》、 《赵树理》、 《赵树理年谱》等书的出版。赵树理虽然离开我们已有30多年之久,但是至今还有许多中国人、外国人成立“赵树理研究会”研究赵树理、评价赵树理,没有忘记了赵树理。赵树理必将同他的名著《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登记》、《三里湾》,同他那支铁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诸葛、李有才、老杨、常有理、胡涂涂、小腿疼、吃不饱等一齐永生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