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剑,一个北方出生的成都人8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4-11
(一) 黄 帝

从数量上来看,显然,长江流域可算是炎帝神话传说的“大本营”。炎帝与黄帝有过数次生大决斗,最后以炎帝的失败而告终。或许是因为时光的磨蚀作用,淡忘了炎帝后裔对黄帝的敌视。黄帝的形象最终还是进入了长江流域。2000多年前的楚人,就曾反复提及黄帝的名字。屈赋《远游》说:“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庄子著作中也曾记载了黄帝的一些事迹。如《庄子"天地》说,黄帝登昆仑而丢失了“玄珠”,派臣子离朱、吃诟去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还是象罔找到了。另有一则资料刚好与此相对应,《蜀梼杌》说,黄帝的玄珠是震蒙氏之女所窃,她后来沉江而,化为奇相──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江渎神”。

文献资料记载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衣服。民间传说为之补充说,黄帝的妃子嫘祖(西陵圣母)是蚕丝始祖,是她发明了养蚕。真正将黄帝传说与长江流域传说“铆接”起来的,当数黄帝与炎帝及蚩尤的争斗和黄帝的正妃嫘祖娘娘(西陵氏)。

(二) 尧、舜

不论是与黄帝还是与虞舜相比,在长江流域关于尧的传说都不能算多。从内容来看,尧在长江流域中的地位,充其量是舜帝的陪衬。长江流域的民众认为,他的事迹中值得传说的只有两点:

一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二是禅让帝位于虞舜。似乎这里的百姓喜欢他的两个女儿胜过了喜欢他本人。

楚人典籍对尧的记载也不是很多,但对他的父亲高辛氏(帝喾)却并不陌生,屈原《离骚》中就有“恐高辛之先我”的诗句。

虞舜传说中,大舜如何逃脱父亲瞽叟、继母等人迫害的内容与中原相差不大。将虞舜与长江流域传说紧紧联在一起的是他和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之。虞舜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疑山。娥皇女英“二女从之不及”,在洞庭湖君山上泪洒翠竹,形成了君山独有的斑竹。君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上至今有二妃墓可寻。

二妃的传说历史悠久,写于2000多年前的屈赋中就有他们的倩影。屈原《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就与舜之二妃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学者认为,包山楚简中的“二天子”指的就是娥皇、女英。民间传说她们是湘水之神。

(三)后羿与嫦娥

与其它南下的北方神话传说不同的是,后羿与嫦娥的神话传说被长江流域的民众广泛接受并喜爱。这并非因为政治、文化的渗透和教化,或后羿、嫦娥曾到过长江流域所致,而是出自于长江流域民众对其神话传说发自内心的审美认同感。因为后羿曾射十日,为民众解除旱魔,并诛杀修蛇等怪兽,是勇武的象征。

人间共有一个月亮,嫦娥奔月的传说又格外凄清,这就是长江流域百姓喜爱并传播嫦娥奔月神话传说的心理动因。长江流域的民众不仅接受、传播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而且还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炼和添补,因而产生了一些异文

第三节长江流域神话传说的分布

(群神分立在云贵、蚕丛鱼凫据巴蜀、祝融鬻熊坐荆楚、夫差勾践斗吴越)

这里,我们把时间坐标大致定位在先秦时代。长江上游地区因神话传说的发展变化较为缓慢,故时间坐标相对下移;上、中游接壤及下游地区因楚汉的缘故,下限放在西汉时期。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大致可分为四大色彩区:上游的云南、贵州等省区,以各民族拥有各自信奉的神灵、流传着各自的神话传说为特征;上游下段的四川省、重庆市,则以巴蜀神话传说为特点;中游的荆楚地区,以楚神话传说为标志;吴越神话传说,乃是下游地区的当家内容。

一群神分立在云贵若论神话传说的民族、种类的密集度,恐怕没有什么地方能够超过长江上游地区的云贵高原了。就民族而言,有白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苗族、纳西族、水族、瑶族、彝族、藏族等。各族都有自己供奉的神灵和祖先神,也有相应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群神相安无事,各自有自己的传播领地和对象。个别文化交往密切的民族之间,神话传说亦有相互影响、借鉴和“共生”的现象。如湖南省的白族与土家族所信奉的“大二三神”就是一例。湖南省西部的“梅山神”就一直影响着这里的苗、瑶、土家族。

人们对“夜郎自大”的成语不熟悉的甚少,但对“竹王”的传说却所知不多。其实,夜郎国王就是竹王。一位女子在水边浣洗,三节大竹漂到她脚边,推也推不开。破开竹子一看,里面有一个男孩。长大后自立为竹王。一次,他命从人作羹,从人说没有水,竹王以剑击石,石破水出,这就是后人称呼的“竹王水”。竹王传说在湘、鄂、渝、黔毗邻地区广为流传。

明代杨慎《南诏野史》卷下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南诏国的蒙阁逻凤打算为女儿择婿完婚。

女儿不愿意,她要倒骑牛背,随牛所欲,牛停在哪家,她就嫁到哪里。牛走到一条狭窄弯曲的小巷,侧着角走到一户人家停下了。她嫁给了所遇见的一位老太太的儿子──一位靠打柴为生的樵夫。蒙阁逻凤一气之下和女儿断绝了来往。一天,樵夫问,你戴的首饰是什么东西做的?金子。

我打柴的地方多的是。两人由此成了“大款”。

云南省大理市有一座洱海神祠,供奉的是一条黄龙。传说有一位砍柴的女子,在山间吃了一颗青桃,生下一个男孩。她把他丢在山间。但经常有巨蛇衔来食物喂他,她就把他带回了家。男孩长到了12岁,在龙潭饮水时,觉得水有点温热,就说,龙王大概生病了吧!男孩下到龙潭用草药治好了龙王的病。龙王留他在龙宫里玩耍。一天,他好奇地穿上一件黄龙衣,马上变成了一条黄龙。龙王生气了,命他去打败惹事生非兴起洪水祸害百姓的黑龙。打败黑龙后,他变成一条小蛇,回到了洱海边,成为洱海水神。关于长江上游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第三章”的“长江流域神话类说”中介绍,此不赘言。

二蚕丛鱼凫据巴蜀巴蜀地区的神话传说可细分为两部分。一是蜀地神话传说,一为巴地神话传说。而文献史料又以蜀地神话传说为多。

蚕丛鱼凫,是古蜀王的名字。传说蚕丛教人饲蚕,民得其利,是为蜀地古蚕桑之神。

蚕丛后面的君王是柏濩,再往后是鱼凫。他们各人都在位数百年。他们不仅自己“神化不”,而且“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汉扬雄《蜀王本纪》)老百姓随他们成仙的也不少。

蜀王杜宇的传说自古流传,呈现出明显的书面、民间传播的两条路径。虽然后者也被文人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文献资料说杜宇自立为蜀王,以荆(楚)人鳖灵为相。鳖灵凿巫山,开三峡,治理了蜀地的水患。杜宇自以为德不如彼,乃委国而去,后修道化为杜鹃鸟。鳖灵继位,是为开明帝。而民间传说则与此不同:杜宇本是一位猎人,他救出了被恶龙因在五虎山中的龙妹,两人一起治理了恶龙掀起的洪水,被拥戴为蜀王。杜宇的贼臣与恶龙勾结囚禁了杜宇和龙妹。杜宇而魂魄化为杜鹃鸟,返回故宫绕龙妹而飞,龙妹也悲恸而。两者相比较,后者更容易令人同情。

周显王时,蜀王(开明氏十二世)为秦王所骗,为迎“便金”的石牛和秦国五位美女,打通了秦蜀之间的通道。结果,国亡于秦。秦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到任后最大的业绩是平除蜀郡的水患。他根除了为江神娶妻的陋俗,化身为水牛与江神争斗,终于除掉了为非作歹的江神;又与儿子“二郎神”兴修水利,造福一方。至今,四川省成都平原还有不少关于李冰父子的传说在民间流传。

相对于蜀地神话传说而言,巴地的神话传说被文献典籍采录的数量就少得多了。但民间神话传说对此不足略有补充。

廪君的神话传说,是巴地巴人传说的核心内容。从巴、樊、曋、相、郑氏掷剑、乘土船争神为君长,到射杀盐水女神,都十分具有传奇色彩。

廪君之后又有巴蔓子的传说:因巴国内乱,巴蔓子向楚国许以三座城池以借兵平定内乱。事毕,巴蔓子以头谢楚使,充满阳刚之气。

三祝融鬻熊坐荆楚祝融和鬻熊,分别是楚人的远祖和近祖,也是楚人虔诚奉祭的祖先神。

传说祝融本名重黎,任帝喾的火官。因建有“光融天下”的殊功,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在神话中,他是火神兼雷神,是辅佐南方天帝──炎帝的天神。

重黎有个弟弟叫吴回,也做过祝融。他的儿子陆终娶了鬼方(西北游牧民族)酋长的妹妹女女贵为妻。相传陆终的六个儿子是从女女贵的胸前、背后和腋下出生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昆吾氏,已姓)、惠连(参胡,董姓)、篯(彭祖氏,彭姓)、求言(会人,妘姓)、安(曹姓)、季连(芈姓)。最小的儿子季连便是楚人的直系先祖。

后来,季连后裔的一支在首领鬻熊的带领下,从中原迁到了南方,在汉水支流丹水北面的丹阳居住下来。传说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旧说为老师,当为火师,即火官)。鬻熊的儿子熊丽又带着族人迁到了今湖北省南漳县北的雎山。熊丽的儿子叫熊狂,熊狂的儿子便是受封为楚君的熊绎。

周武王去世后,太子诵继位为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幼。便由他的叔父周公旦摄政。成王成年亲政以后,奸臣进谗言说周公有异心。成王便有了猜忌之心。周公为了避祸,便逃到了楚人那里。

楚人把他待为上宾。这事过去以后,周成王和周公被楚人的行动所感动,便封熊绎为楚君,爵号为“子男”──楚人就这样正式立国了。

正因为这样,祝融和鬻熊便在楚人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下面的例子,便是一个证据:文献记载,楚国别封之君夔子不祀祝融和鬻熊,楚人以为大逆不道,举兵攻灭了夔国。

在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中,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见诸文献和民间流传的数量是最多的,而且极富地方特色。有一些神话传说,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咏而早为世人所熟知,如“巫山神女”和“汴和献玉”。

楚地的民间神话传说常常别具一格,其说法或弥补史料细节之不足,或干脆与正史相反──有时甚至出现时间、空间的“错位”。如这样解释楚人先祖季连之兄彭祖(姓篯名铿)寿长八百年的秘密:写有彭祖姓名的纸条(汉代才有纸用于书写),被搓成纸绳用来订判官的生簿了。是彭祖最后一任妻子向阎王爷揭发了这一秘密,彭祖的魂才被阎王爷拘去。还留下了“不到黄河心不”的俗语。(仙人约定带彭祖去看800年一清的黄河水。所以,彭祖人心不,直到仙人把他的心带到黄河边上才停止跳动。)庄子鼓盆而歌,是人们熟知的典故。但文献里并没有交代庄子后来如何处置他的妻子。川剧里把她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汉水流域的民间传说则让她含羞而,变成了一只小燕──因为她的小名叫“小燕”。

楚人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典故传说,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高山流水”,养由基的百步穿杨,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及优孟衣冠等等。但楚人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笑谈,如楚灵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等等。

楚国有些传说颇具神话色彩,如“鲁阳挥戈”:鲁阳公与对手战得兴起,把戈一挥,太阳为之倒退90里(三舍)。楚令尹子文是“龙生虎养凤遮荫”,只不过民间传说把他的生身父亲斗伯比置换成了“石人”。干将莫邪的故事,是千古传诵的绝唱,鲁迅先生还据此创作了短篇小说《眉间尺》。

在楚国及后来的楚地传说中,伍子胥和屈原是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同情伍子胥的忠心而蒙冤,竭力而受屈,并不计较他去楚入吴,对他引兵入郢、掘楚平王墓而鞭尸之事,也很少批评,不但未让他遗臭万年,相反是同情他被吴王赐而让他成为潮神。伍子胥的故乡人传说他生来异相,牙齿和肋骨都是整块的,头发硬得象钢针,力大无穷,堪称楚国的活宝。在秦国临潼斗宝时,楚太子就凭伍子胥这个活宝,赢回了秦国的公主。

楚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情。

楚怀王虽然昏庸,但他被秦人扣留以后,决不做出卖国土的事,直到客秦国。人们传说他的魂魄化为鸟,名叫楚魂鸟。

对于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也是洒以同情和尊敬的泪水。他虽然自沈在汨罗江,但在传说中,人们让神鱼把他的遗体送回故乡。直到今天,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还流传着大量屈原的传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打算在夜晚起更时攻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楚国的夷陵人知道后,就不打头更,并在城外烧起一堆堆大火。使得白起以为是秦兵在纵火。夷陵人就这样躲过了这一劫难。因为这一天是七月七日,从此宜昌市民间就留下了在每年的这一天烧“包袱”祭祖的习俗。

有趣的是,《秦始皇赶山》传说的结构因子也融入了楚地民间传说。

传说楚国在上庸县(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修长城。圣母娘娘同情民工们的遭遇,把圣母山周围40里内的毒蛇全都变成了白线,分发给民工。民工们的劳作强度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县尹发现后把白线都收拢来,搓成了赶山鞭,结果山崩地裂。圣母娘娘只好变成村姑把白线都收了回去。

鲁班曾到楚国为楚王造云梯以攻宋,后来为墨子所制止。但他在楚地留下了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鲁锯郢斧”的典故和“赵佬送灯台──一去不回来”的俗语。还有鲁班愚弄楚惠王──为他雕像时,把他雕成一只耳朵、一只眼睛的趣闻。

不知为什么,楚地老百姓似乎并不怎么喜欢孔夫子。孔夫子曾经打算到楚国一展宏图,但他不太走运。第一次往楚国,他就路遇项托,被诘问得无言以对。到了楚地以后,他又遇见楚狂接舆,受到一顿嘲笑。住进客店,店主用孔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理论很好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把他“戗白”了一番。

楚人在军事上败给了秦,但在精神上却决不让半分毫。明明国为秦人所灭,楚人却偏要发誓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南巡到了君山,楚人就让君山神(湘君)给了一点颜色给他瞧瞧──刮起大风雨,让他秦始皇动弹不得。

人们还传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偏不让秦始皇看到,只让楚人的后裔汉武帝得到。

至于后来刘邦偷得项羽的天下,张良用计,使得楚霸王自尽于乌江,则是楚人“家庭内部”的事了。

在长江中游的安徽省,流传着一些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他发明豆腐和修仙得道的传说。

传说淮南王刘安雅好方术,门下有8位方士为他炼金化丹。丹成后,8位方士与刘安一起登上山头,白日升天,鸡犬舔食后也随着升了天,留下了八公山的地名。这与刘安为汉皇所杀的正史记载完全不同。

四夫差勾践斗吴越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神话传说,以先秦时期和后世民间流传的最具地方特色。
补充:
(一)吴国传说吴王阖闾曾亲率大军征伐侵吴的东夷,追至大海遇到大风,粮草不济。阖闾焚香祷告,海上涌来一群黄鱼,解决了吴军的饥馑。而东夷却一条黄鱼也没捞到,只好投降。

“吴钩”之所以名躁一时,完全是吴王阖闾的功劳。因为他喜好吴钩,所以吴地“为钩者众”。有人把自己的儿子(吴鸿、扈稽)杀了衅钩,使得他做的吴钩与众不同──能够应声而动。

吴王小女儿紫玉与韩重恋爱的传说,对后世的“倩女离魂”“牡丹亭”故事不无开辟之功。

韩重外出求学,韩母依约求婚遭拒绝,紫玉“结气”而。韩重归来,紫玉魂魄与他相见,赠给他一颗大夜明珠,……传说可谓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泰(太)伯是为了避周朝的王位而逃至吴地作了吴国的开国君主的,吴地称之为“泰伯遗风”。无独有偶,泰伯的后代中又出了一个避王位的季札。吴国先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继承制,季札避位后,他的侄子王僚、专诸等争位,季札更远避到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虽然他并未登位为王,但民间仍尊他为“九里大帝”。

在吴越之争中所产生的一些传说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这里就不再赘言。

吴王阖闾后葬在闾门外,筑墓三天后就有一头白虎盘踞其上,当地人称之为虎丘。秦始皇东巡时,想掘墓取出吴王宝剑。白虎当坟而踞,秦始皇以剑击之,却击中了旁边的石头。老虎走了,这个地方即下陷成池,人称“剑池”。

(二)西施与范蠡的传说西施传说,也是吴越地区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女人祸国论”不同,民间传说对西施倾注了充分的同情和怜爱。迷惑吴王、扰乱吴国朝政是西施肩负的秘密外交使命,人们为了表示对吴王残暴的不满,在民间传说中便让她和范蠡在送她到吴国的路上产生感情,两人不仅同居而且生下了一个儿子──为日后灭吴成功、两人相伴泛舟五湖埋下伏笔。

关于西施的结局,长江下游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她与范蠡白头偕老;二是说她被杀;三是说她终未能与范蠡再结连理,郁郁终老。越国灭吴之后,范蠡接西施泛舟归国,一根柳枝被风一吹扫在她脸上,划出一道红印。范蠡把柳枝折了下来,顺手递给了西施。西施把它当作范蠡给她的信物珍藏起来。后来,范蠡为了激流勇退,来不及带走她,她就留在越宫被勾践供养到老。临终时,她嘱咐把柳枝插在她坟头。第二年,柳枝就发芽长叶,长成了一棵柳树,从此形成了清明上坟拗柳、插柳的习俗。

(三)越国传说越国的传说,多与剑器有关。因为越国剑器先秦时期名扬天下。越国既产铜料,又有制剑名匠,还因长期与吴国交恶,诸多因素促成了越国冶剑业的发达而独步天下。

越国的制剑名匠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名剑有“越王八剑”及干将、莫邪、纯钧、湛卢、豪曹、盘郢、鱼肠、巨阙等。传说“越王八剑”具有独特的功能:揜日剑,指日则日光晦暗;断水剑,划水水开不再合拢;转魂剑,指月则月中蟾蜍、玉兔都倒转过来;悬剪剑,飞鸟触之则如被斩截;惊鲵剑,海中鲸鲵见之则远避深潜;灭魂剑,夜行时能辟鬼魅;却邪剑,能降妖魅;真钢剑,切金断玉如削土木。

越国不仅有名匠、名剑,还有舞剑的名人。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记录的“越女”就是其中的一位。(四)吴越地区的外来传说吴越之地,后来大都并入了楚国的版图。楚国的传说也逐渐浸润于兹。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遇钟子期的传说,就在吴地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落地生根。吴地的传说,把俞伯牙遇钟子期的地点移到了丹阳西乡马鞍山下,还说西乡黄庄村东钟姓祠堂里匾额上的“知音堂”三个字是俞伯牙题写的。

伍子胥弃楚奔吴时,在吴越交界处得到一个姑娘的一饭之恩。楚平王后,伍子胥被请回楚国当了宰相(这与一般的说法不同),即就到处寻找那位姑娘,谁知那位姑娘为了逃避做君王的妃子,已经上吊自尽了。伍子胥就拿出一千两黄金给姑娘的母亲养老。从此以后,人们就说,一女值千金,把女孩称作“千金”了。

中原的传说也“不甘示弱”,纷纷南下生根。

管鲍分金的传说,在丹阳留下了“分金桥”的地名。

孔夫子周游入楚、遇项托被诘难、住旅店受窘的传说,在吴越地区也有异文流传。

孔夫子为子路题写的“三善堂”匾额,也因为子路的后裔(姓仲)南迁而被带到吴地。其相关的传说,当然随之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