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飞狐的作品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6

《雪山飞狐》在金庸作品中属中乘之作。但在整体结构和场景设计上,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才华。
作品正面叙述的情节只发生于一日之内,而向读者介绍的故事背景却横跨百余年,整体结构在这种处理之下,异常紧凑。作品中每一个景象都异常壮阔优美险峻,无论是空寂雪山里的羽箭射雁,还是拔地而起的玉笔峰上的山庄,无不为作品的英雄群像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作者在人物出场的设计上,尤其独具匠心:最先出场的天龙南北宗雪山追踪时竞技轻功,使读者感到其功夫高深;但宝树和尚的出场与强邀众人赴玉笔峰做客,即使天龙门相形见绌;待到宝树叙述胡一刀与苗人凤大战数日,及当时自己在胡苗面前的态度,终于表现出胡苗武功之最高境界。武打叙述得奇险而又可信作品在语言描写上,更表现出大家手笔的风度,每个人物都独具鲜明的个性,与情节一起具有勾人的魅力。人物的对话不繁不简,恰到好处,而且有条不紊。在以人物对话表述情节上,似借鉴了西方的叙事方法,增添了现代色彩。以武林秘闻制造悬念,则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 《雪山飞狐》是石破天惊的作品,突破了《书剑恩仇录》的“群戏”,隐约继承了《碧血剑》中的双线发展和倒叙的结构。而将整部小说的结构,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通过一连串的倒叙,倒叙出自每一个人的口中,有每一个之间的说法,在极度扑朔迷离的情形下,将当年发生的事,一步一步加以揭露。
和《碧血剑》有相同之处的是,《雪山飞狐》中真正的人物,并不是胡斐,而是倒叙中的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所不同的是,《碧血剑》中的倒叙人物,早已死去,而在《雪山飞狐》之中,苗人凤却留了下来,最后还和胡斐决战。
所以,《雪山飞狐》没有《碧血剑》的缺点,在倒叙的一条线结束之后,另一条线一样极其精彩。
《雪山飞狐》发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引起争论最多的一部。引起争论处,有两点:
第一点,多个人物叙述一件若干年前的事,各人由于角度、观点的不同,由于各种私人原因,随着各人的意愿,而说出不同的事情经过来。
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很有点调侃历史的意味,使人对所谓“历史真相”,觉得怀疑。每一个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来叙述发生的事,那么,事实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不单是历史的记述者,尤其是所谓“自传”,真实性如何,更可想而知。
这种写法引起争论之处是,许多人直觉上,认为这就是《罗生门》。(《罗生门》是指日本电影《罗生门》,《罗生门》的原著小说实为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竹丛中》,而《罗生门》是其另一篇短篇小说。电影到了黑泽明手中,发挥得酣畅淋漓。)
由于《罗生门》中有同样的结构,每个人在叙述往事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说法,而事实的真相便淹没不可寻。所以《雪山飞狐》在读者心目中,就往往与《罗生门》相提并论。
金庸在《雪山飞狐》中采取的倒叙结构,是武侠小说中从来也未曾出现过的,是一种断然的新手法。这种新手法的雏型在《碧血剑》,而成熟于《雪山飞狐》。奇怪的是,在金庸以后的作品中,却绝不再见。或许金庸认为那只是创作的一种“花巧”,偶一为之则可,长此以往则不可。
第二点引起争论的是:《雪山飞狐》写完了没有?
《雪山飞狐》写到胡斐和苗人凤动手,两个人之间,已经有了许多恩恩怨怨,动手是非分胜负、决生死不可的。而且金庸安排两人动手的地点,是在一个绝崖之上。背景地点写得这一段情节绝无退路,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非判生死不可,而从开始起,决斗的两个人,全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不论是作者或读者的立场,两个人之间,是谁也不能死的。
这等于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所有的读者,都屏气静息,等着金庸来解开这个死结,而且,读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极其圆满地解开这个死结。终于,决战的双方,胡斐和苗人凤,可以判出高下了,胡斐捉住了苗人凤刀法中的一个破绽,在交手过招之间,一发现了这个破绽,只要再发一招,就可以判生死,定胜负了!
然而,金庸却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停笔不写下去,宣称:全书结束了!
胡斐的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金庸的解释是: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所以,《雪山飞狐》不算是写完了,那是金庸对读者所弄的一个狡狯。
《雪山飞狐》如今这样的结局,决不在创作计划之内,而是在种种因素之下,搁笔之后的一种“灵机”。灵机既然触发,觉得就此结束,留无穷想象余地给读者,也未尝不可。开始时,只觉得“未尝不可”,随着时间的过去,灵机一触变成思虑成熟,由“未尝不可”也转变为“绝对可以”,所以就成了定局。
对这一问题,每当有人问起,金庸总是一副“无可奉告”的神情,既然莫测高深,大家就只好妄加揣度了。
《雪山飞狐》结局,金庸所卖弄的狡猾,也只能出自金庸之手,旁人万万不可仿效。由于全书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在死胡同所尽之处突然不再写下去,读者的确可以凭自己的意念与想象,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来的意念是怎样的。在谈论金庸的作品时,可以平添奇趣,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处。
《雪山飞狐》在金庸的作品中,凭他创造了胡一刀夫妇这样可爱的人物,凭奇特、离奇的结构,本来可以排名列前,但由于未有结局,将解开死结的责任推给了读者,所以只好排名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