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二胎?这是姐姐最温馨的回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7
随着国家正式放开三孩政策,很多育龄夫妇都在权衡要不要二胎。听过很多种过来人的意见和看法。但我忘了我自己也是来自于二胎家庭中的姐姐,我自己的感受是一个老大的真实感受。

我有一个比自己小3岁的弟弟,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他的存在,多了很多委屈的泪水,也曾因为偶尔不公平闹过脾气;也曾想过要是没有弟弟多好呀。但弟弟给我带来的更多是陪伴,是快乐,每每想起这些,都要感谢我的父母交了400块钱的罚款生了他。虽然可能父母最想要的本来就是男孩,在90年代的初期,农村家庭必须要有个男孩,我们村里就有好几户人家因为连续生了三四个女孩而收养男孩的。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家凑成的“好”字让我的成长多了更多欢笑和温馨。

初次相见,永久难忘。我第一次见弟弟是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我一直也很好奇,三岁的混沌记忆中为何独独就记下了这样难忘的一幕。记忆中那天晚上睡一觉醒来看到我身边躺着妈妈,围着围巾,炕上还躺着村里一位奶奶,爸爸告诉我有弟弟了,我坐起来一看就又睡下了。懂事之后我向妈妈描述那晚的片段,妈妈惊讶我怎么那么早记事。

再次见面,我取小名。弟弟出生于1992年,那时北京亚运会结束不久,我看到有一个小伙伴拿着亚运会的吉祥物玩,那只熊猫多可爱呀!就那么向我跑来,和我弟好像呀,于是就给我弟取名熊猫,父母也认同这个小名。熊猫一直伴随着弟弟上学,我当年不知道吉祥物名叫盼盼,要不然我弟就叫盼盼了。

有好吃的也要记得你。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是一名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她经常会给作业完成好,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发糖。零食匮乏的年代,一块小小的牛轧糖诱惑多大呀,我把他放在铅笔盒中,下课总要拿出来闻一闻,即使揭开糖纸垂涎了好久,又包好带回家和弟弟一块吃。幸福就是好吃的也不会独占,要分享给你。

学龄前的记忆就此结束,其他都是模模糊糊的,比如我弟不好好吃饭,每逢饭点就哭闹;我出去玩,他总是我的跟屁虫;弟弟小时候爱生病,体质不好,村里人见了我两总说,我两要是换换体质就好了,因为我从小个子高,身体壮。妈妈倒不乐意,她觉得换了女儿身体就不好了,不都一样的。

正在小学操场疯跑,我同学走过来对我说:“我刚看到你妈来学校了。” 我妈来学校干啥?我又没闯祸。然后想到前几日妈妈说要让弟弟上学了,估计是为这事来的吧!放学后,我赶紧跑回家,看到弟弟穿着我小时候穿过的绣着小鸭子的布鞋在堂屋用凳子摆成床玩,他看到我兴奋地说:“姐,我要上学了。”那个场景,我至今都记得,弟弟好像一只欢脱的小羊羔。我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人可以和我一起上学了,但又有一丝担忧,因为我之前用老师吓唬弟弟,如果弟弟不听话,老师就会跑家里来打他。这一招马上就失灵了。那时还是太年轻,不知道上学的苦,也没想到读书会读那么久。

求学路上,有你相伴真好。或许是因为男孩子成长的晚,我学前班就可以捧回奖状,弟弟考试老是开门红,记得有一次我拿着奖励的圆珠笔帮弟弟把成绩单上难看的29改成了59,那时还小,感觉自己伪造的天衣无缝。现在想想,妈妈肯定看出来了,可她并没有批评我两,维护了两个孩子的尊严。后来弟弟的成绩慢慢上来了,不用我偷着改成绩,也可以考及格了,到了三四年级,弟弟也可以和我一样带着奖状回家。

弟弟上学没多久就遇到了校园霸凌,这个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那时只知道有人欺负我弟。那是六年级一个高个子男生,把我弟堵男厕不让出来,弟弟年龄小不敢给大人说,给我说了,我一听这事有点大,我也解决不了,马上就给我妈汇报了。我妈当时也做的很好,立马找了我舅妈,舅妈刚好调到我们学校当老师,于是把这件事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弟弟小学毕业时,舅舅在县城刚买了房,就把弟弟接到县城读我们县最好的初中。那时弟弟要上这所中学还要参加选拔考试,为了能顺利通过奥数考试,我两买了一本奥数书,那个暑假就整天凑在一起研究奥数题,我数学不咋好,但毕竟多学习了两年,正负数,解方程还是能够解决的,在我们两的死磕下,弟弟顺利读了县一中。

高中我两又读了同一所学校,我高三,弟弟高一,我累的从周六晚上晚自习结束睡到了周天下午,一睁眼,看到弟弟从家里带来的油饼,鸡蛋,吃饱了,顿时又有了学习的劲儿;高考报名体检,空腹抽血,排到我们班的时候已经过了学校食堂的早饭时间,抽完血不久,我弟把扣的紧紧的饭盒带给我,里面的饭还有余热。我们班的女同学很豪放,看到我弟给我送饭,起哄:“豆豆的弟弟好帅呀!”我弟羞红了脸。

我弟长的确实很清秀,清清瘦瘦的,很有朝气。那时还有女同学给送礼物,我给我弟说你也要给人家回礼呀,本想能凑成好事。但我弟开窍太晚,总没有对这事太上心。

后来我们渐行渐远,上大学,工作,我们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可是一回家还是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说工作,谈 情感 生活……舅妈说我是宠弟狂魔,是的,我就是宠弟,弟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带给我的一切是父母取代不了。这,就是我 ——一个二胎家庭中姐姐最温馨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