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6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