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比较专业的角度去欣赏一部纪录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7

中国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匠人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潜心钻研自己钟爱器物的匠人们,用他们的那一份热爱、那一份坚守,守护和传承着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无数瑰宝。匠人们制作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他们的心血所在,无论是10年铸剑坚持,还是百年冶铜传承,一器一物之间都辗转着匠人之魂的魅力,也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一件件千锤百炼的器物,是当代匠人的孤独探索,也是匠人前辈的心绪寄托。一件器物的诞生不仅是对匠人本身的一场历练,也是对观者的一次洗礼,匠人多一份执着,观者便多一份钦佩。

最近在爱奇艺上发现了一部纪录片,《讲究》第二季。原以为或许只是一部很平常的探讨器物、匠人的片子。但仔细观看过后,发现它每一集都十分细致地描述出了一件器物的由来、制作过程、以及背后匠人们的故事。每一集都有对传统工艺的探讨,对器物背后人文历史的深入挖掘,以及在如今工业化生产的大环境中,对匠人们现状的真实纪录。《讲究》将每项手艺的制作过程透过镜头呈现给大家,也将每个手艺人的心声说给大家听。看完整个节目你会发现,片中的所有的匠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讲究》第二季记录的有年过六旬的老匠人,也有90后二十出头的新匠人,有世代传承的名门之后,也有因为喜爱而孤独打拼的探索者。它记录了中国各个角落的传统工艺,和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匠人。正是因为这些匠人的坚守,千年的技艺、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不会消失。

叶思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创立了传统武备百科的网站,在其中他写道,“以历史学家的技艺、人类学家的觉悟和考古学家的洞察力向大家展现一个神奇的古代世界”。因为热爱,90后的他决定复原古代铠甲。

“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12个孔洞,厚度即使只有1毫米,却在皮绳的牵引下相互关联”,铠甲的制作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些精确到毫米的细节。片中满是这种细到极致的描述性文字和镜头,让观众在每一帧画面上都能感受到匠人们对器物所注入的认真与狂热。

节目更立体地展现了一套铠甲的制作过程,也让人惊叹原来需要那么多繁复的工序、手艺、检验。“冰冷的背后,是士兵生命的温度”。这件作品背后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份生命守护。正如片中所说,“在古代,甲胄师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铠甲在这个时代属于小众爱好,但如果没有这些更加小众的坚持,铠甲的制作工艺恐怕也就已经消失了。

《讲究》第二季第二集中的选材“铜壶”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铜壶在中国历史悠久,可近年来,国内却是“铁壶”越炒越热,尤其是日本匠人制作的铁壶。对于此,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解释:日本盛产铁壶,是由于它的国家没有铜矿。而无论是从制作技艺还是原材料本身,中国数千年铜文化积淀下的传统工艺,制作的铜壶,都比铁壶更好。

朱军岷在《讲究》中说,铜壶的一个最大魅力在于,它没有一个“形”。这种没有任何限制下打磨出的器物,每一支都算作“限量款”,每一支都是独一无二的。

铜匠一生都在敲敲打打,经不断地敲打、退火、焊接……一支铜壶才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或许还不知道,其实一支壶,要经过5万锤才能成型。而在这不断的敲打间,匠人自身的追求也是器物的极致。

无独有偶,每一个匠人其实都是一个人间痴子。第三集中就介绍了一个痴迷于瓷器的男人——温智涛,生于武夷山,从小受茶道熏陶,幼时便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瓷器,复兴这项传统技艺。近年更是爱瓷成痴,投入百万身家研究青花瓷。为做瓷器他甘愿放弃了蒸蒸日上的摄影事业,甚至因烧瓷险些毁了容貌,却始终不改初衷。长期的摄影训练让他对于构图与审美有独特的见解,出自于他手的新中式青花瓷也备受青年人的喜爱与追捧。

新式青花旧时古艺。懂瓷的人都知道“浣溪古窑”源自古时词牌名,源于对“作品”严苛的定义:所谓佳品,工艺上的精致与细腻只是底线,其所承载的“道”与“境”才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真谛,也是器物的“魂”之所在。所以温智涛经过多方的考察研究后,决定恢复消亡多年的龙窑烧制。

“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每个环节都疏忽不得,吹釉技法、柴窑烧制……这些过程中的任何一项工艺无不透露着匠人们对于这一件瓷器的严谨。

还有很多像叶思泰、朱军岷、温智涛一样的匠人。例如《讲究》第四集中的李忠强、屈志强、刘铁军。三位已过“不惑”之年的至交,勤学苦练,患难与共,终于成为“蒙镶”工艺的集大成者。作品众多的三位大师获奖无数,但心中一直有一份遗憾,那就是,过去承载着“马背上的民族”历史记忆的蒙镶马鞍,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他们希望各尽所长,把自己最精湛的技艺浓缩在一具小巧的工艺马鞍之上。

还有《讲究》第五集中的俞万奇。近千年来,俞氏雕版印刷一直代代相传。

历史上的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2015年,俞万奇被莆田市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这是他这么多年手握刻刀,一刀一刀雕刻出的成果。

正是因为这些匠人的质朴和厚重精神,让我们探究到了器物背后的百年传承,并且这种“传承”能很好地和今天的实用性结合。越是古老的、传统的东西,由于长久的历史积淀,就会更具质感、更有灵魂。

就算全世界的工业化进程都在迅猛发展,这世界上依然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真真正正地潜心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并将其做到极致。这就是《讲究》中讲到的那群人,虽然他们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匠人,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是一样的。就因为那份热爱,才会拥有那份坚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群人,这些传统的工艺才得以传承下去。

说回到节目本身,这档由爱奇艺和蓝象传媒出品,金道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讲究》第二季,自10月30日开播以来,就成为国内众多网络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讲究》第二季选择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切入口,即将寻常浮躁的都市人平时难以注意到的器物拍出来,不仅拍器物,更要拍出器物背后的人的精神,在繁忙都市生活之外,让人进入一个传统文化纵深的世界,讲述一种“当代匠人”的孤独探索,世代传承的守护,和千年的技艺。

而所谓“匠心”又很难不带着孤独求索的寂寥之感。

因此,值得一书的是,第二季“地为金”的主题相较于第一季,做出了整体的沉淀和提升,节目组以匠人之心来拍摄匠人的生活和匠人的精神。慢,但不沉闷,正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匠人心境的时间,也给节目留出了充分的对传统工艺的探讨和对传统文化追溯的时间,一锤一打之间流露出的器物之美,同样也是祖先智慧的闪光处,而《讲究》第二季就是在追求如何还原这种于闪光处散发出的求索精神。

匠人多一分执着,观者就多一分钦佩。从《讲究》中我们能再一次感受到,历史上,我国无论在饮食、服装还是艺术、建筑等方面,匠人的智慧与技艺都曾让世界惊叹,这些于现代就更不该遗失,因此“当代的匠人”才更为珍贵。而传统技艺也正是因为这些或热血或坚守的匠人之手才得以延续、发展。

传统文化于此,才是真正继承了。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版权说明: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