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讨厌的季节。

古人最讨厌的季节。

第1个回答  2016-09-16
秋季,

“悲秋”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古人通过对柳、黄叶、菊花等秋天自然景物的描写,或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传达对死亡幻灭的感慨,或抒发对逝者如斯的叹息,融合在一起。

秋天有其独特的风景与情调,每当金风劲吹,清秋临近,绵密如丝的秋雨就会带给人难以排遣的愁苦之情,萧瑟的秋风又使人内心的苦楚郁结,更加上草木凋零、落叶纷飞的景象惹得文人墨客悲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就这样,一种浓浓的愁苦情绪便笼罩着古今文人们,而秋天特有的肃杀凄凉的自然环境与情调正是触发这种情绪的关键因素。所以,秋就与伤感、愁苦连在一起了。自古文人均有悲秋情结,正所谓“见一叶落而悲天下秋”。许多文人骚客看到了秋木、秋草,感受到秋雨、秋风,引起内心情愫,进而产生创作的情思。如王实甫的成名作——《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家对秋天景致与氛围有着极深切的体会,才会对人生悲苦、离愁难舍产生如此痛彻骨髓的感触。杜甫一生饱经沧桑,可谓颠沛流离。一直关注国家命运、心系天下百姓的诗人身处秋景之中,目见落木萧萧的场景,触发复杂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代文人墨客因为长期仕宦在外,或四处游学,或寄情山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与家人聚少离多。当秋日来临时,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日渐临近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刻,但是他们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归家,那种思归之情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排遣,所以悲秋的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悲秋”也就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内心中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创作,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沉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