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许多毕业生并不急于择业,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考研或者创业考察。“毕业即工作”的择业观在内地渐“松绑”,“慢就业族”和“待定族”正兴起。
与李卉不同,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丽红却有着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毕业初期她曾辗转于各大招聘会,但激烈的竞争让她一度心生犹豫,“找不到满意的岗位,但更怕‘入错行’。”无奈之下,王丽红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单间,边找工作边准备研究生考试。
中国教育部日前发布数据称,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有学者认为,在“最难就业季”的峰值不断被刷新之下,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当前形势驱使人们做出的被动选择。
“比起盲目加入应聘大军艰难求职,不如‘错峰就业’。”王丽红说,“慢就业”虽是无奈之举,但暂时停下脚步,不仅能避开求职高峰,也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为人生发展做出思考与选择。
近年来,伴随中国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间隔年”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
2014年大学毕业后,“90后”女孩仝童成为“北漂”。在两年换了4份工作后,仝童于今年年初回到老家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作的挫折让我一度感到迷茫。”仝童说,今年春节过后,她打算暂时留在家中休整一段时间,再考虑下一步的规划。
国内大型求职网站“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理想雇主”的构成要素中,“尊重员工”超过“良好的收入前景”成为“理想雇主”的第一考察要素。此外,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被尊重等,也成为大学生更为看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