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死后150年内中国不能出版我的作品。之后为何食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7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中国都是不得不看重的市场。中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顾客的消费能力也日渐增长,对于消费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疫情的发展,很多国外企业因为失去了中国顾客而大大受挫。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输出都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输出的形式不单只是文化产品,而是一种思想理念。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尽可能多的读者看到,但有这样一个作家,面对中国广阔的市场,他却宣称不让我国出版他的作品,他就是写下《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马尔克斯。

发下毒誓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思想也日渐开放,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虽然当时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此时的新中国发展程度依然很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很多行业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则体系,所以在很多行业存在破坏规则的乱象。


1990年,怀揣着对中国向往的马尔克斯,带着助手来到了上海,中外双方都认为这将是一次友好的文化交往。当时的文坛泰斗钱钟书先生亲自带着马尔克斯在上海进行参观访问。当时,马尔克斯的作品并没有授权给中国出版,可是在街边的报摊、小书店中到处都有擅自出版的马尔克斯作品,这让他极其生气。

一气之下,他称在场的中国文化界人士为“盗版贩子”,此话一出现场的中国文学界人士都尴尬无比,同在现场的哥伦比亚大使者为了缓和局面试图解释,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一气之下,马尔克斯声称在自己死后150年内,绝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说完这句话之后,他立即收拾了行李,离开了中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出版商追求利益以外,还有整个大环境的原因,当时的中国正在全力发展经济,在法律规则方面发展的还不完善,《百年孤独》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之后也传到了中国,但是此时中国的《著作权法》依然没有出台,我国也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国际文化保护公约组织,这也就意味着整个中国的出版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版权意识,因此才会在无意当中侵犯马尔克斯的著作权。


马尔克斯这次访问中国,也让中国文化界意识到了版权的重要性。之后《著作权法》于1990年正式出台,此后我国又相继加入了两大国际多边保护公约,自此。我国才正式形成系统化的版权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在此后的近20年当中,中国曾有100多家出版机构,向马尔克斯提出版权申请,但一直都没有得到回复。

大师食言

虽然一直没有得到回复,但是中国的出版社依然没有放弃对这部作品的授权的追求。对于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中国人来说,出版这套书是一生的梦想,新经典总编辑陈明俊就是因为想要出版这本书才正式加入出版界的。

这个公司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向马尔克斯的代理人卡门女士发邮件,希望得到这本书的授权,可是他们发出的邮件全都石沉大海了,不过新经典公司一直都没有放弃,他们还是坚持向卡门女士发送邮件。2008年,陈明俊又发送了一封邮件,在邮件当中他深切地表达了中国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喜爱。或许是这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感动了马尔克斯,他终于向新经典公司回复了邮件,邮件当中决定将《百年孤独》授权给新经典出版社。



但是,马尔卡尔斯并不只是因为这封信感动才同意授权的,其实他在此之前已经经过了谨慎的思考,在2008年的时候,他曾派专人到上海、北京等中国多个城市进行访问,以此考察中国的文化市场,经过严格的调查和评估之后,他认为此时的中国与20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极大的差别。对于中国来说出版这部书不仅是收获了一部作品,而是一种证明,一种尊重法律的证明。

开天辟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部书就风靡全国了,莫言、贾平凹等当下首屈一指的大作家都曾被这本书所倾倒,他们声称自己现在的写作风格深受这部书的影响。

这部书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问世让众多作家看到了文学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性,莫言在看过他之后,就曾说“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这部书震撼了无数读者,为一大批优秀作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孤独是一种距离感,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孤独是由于封闭所导致的,《百年孤独》这部书全篇就围绕着孤独而展开,但是书中所描写的孤独是因为整个社会成长环境所导致的。作者通过描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作者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一个家族之间的不信任,各自孤独,反映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