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的分类和诊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早在1978年Angst按躁狂、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分为三类:(1)Md(躁狂重,抑郁轻,即今天的BPD1); (2)Dm(抑郁重,轻躁狂,即今天的BPD11); (3)MD(躁狂、抑郁症状均重,需住院,也属于BPD1)。也有分为6种亚型的(表1),多数只分为BPD1,BPD11,环性心境障碍和未定型4种。
按发作频率可分为快速循环型(发作≥4次/年),超快速循环型(≥4次/月)。
表1 双相障碍的分型
分 型 特 征 DSM-IV诊断
BPD I 躁狂+抑郁 BPD I
BPD II 轻躁狂+抑郁 BPD II
BPD III 环性人格 环性心境障碍
BPD IV 抗抑郁药诱发躁狂或轻躁狂 物质诱发心境障碍
BPD V 抑郁+双相家史 重性抑郁(或假性单相抑郁)
BPD VI 躁狂无抑郁发作(单相躁狂) 未加标明心境障碍
Klerman G. 1987
如果在一次发作中躁狂和抑郁症状共存,即有经典躁狂症状,又有明显焦虑、抑郁、心境恶劣,则称之为混合状态(混合性躁狂,心境恶劣性躁狂或易激惹性躁狂)。历史上有躁狂性木僵,病人呈运动性迟滞,刻板,缄默,但心境高涨。观念飘忽的抑郁,病人心境抑郁,但思维加速,有观念飘忽的描述。多出现在躁狂和抑郁转型或过度期间,往往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更常见的是病人兴奋多动,但心境是低沉而忧郁的,单独发生,自始至终均有此混合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躁狂时出现一过性心境低沉十分常见,但混合状态最常见于躁狂和抑郁症状持续存在的病例。
约10%~20%病人既符合躁狂诊断标准,又出现一个或多个精分“一级症状”(如评论性幻听,思维影响,被动体验等),按研究用诊断标准应诊为分裂情感障碍、躁狂型。按DSM-IV被诊为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与心境高涨一致,被诊为躁狂,伴心境协调的精神病症状。不协调的被诊为躁狂,伴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症状。
双相障碍诊断除依据横断面精神症状外,纵向病史和家史也颇重要。BPD病人,尤其BPDII病人往往忽视其轻躁狂史。因此,不仅要详细询问病人,最好包括知情人,才有可能揭示是否有过轻躁狂,否则常误诊为重性抑郁。这种鉴别具有极大治疗和预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