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

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2. 写出《假途灭虢》的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

罪虞公,言易也。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

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

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

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

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 *** 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

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

3. 假虞灭虢文言文原文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大致翻译就是: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4. 智永真草千字文古文翻译

译文如下:天穹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空间与时间原本都是混沌蒙昧的。

太阳每天有起有落,月亮每月有圆有缺,诸宿星辰在浩渺的天宇中亘古罗列。一年中寒暑不停地交替,教我们知道天行有常;种植的庄稼多在秋天收割,收获的成果得在冬天贮藏。

我们把闰余的日子放在闰年,从而能修正时日;我们把不同的乐音分成律吕,借此来调和阴阳。水气受热上升在天空成云致雨,水气遇冷化露在大地凝结成霜。

珍贵的黄金淘自金沙江底,稀世的玉石藏在昆仑山上。曾有削铁如泥的宝剑称作巨阙,曾有烛夜如昼的明珠名叫夜光。

水果里的珍品当属李子和柰子吧,就如同蔬菜中的上品是芥菜生姜。茫茫的海水是咸的,滔滔的河水是淡的;鱼类能在水里自在遨游,鸟类能在天上惬意飞翔。

伏羲、神农,原本是人类的始祖;少昊、人皇,他们是上古的帝王。苍颉发明文字,这是文化的载体;嫘祖制做衣服,这是文明的滥觞。

河清海晏的时候访求贤才,交给他治国的大任,让给他君主的位子,唐尧虞舜的举措真算是圣者;邦国无道的时候慰问生民,讨伐罪恶的暴君,建立全新的政权,姬发商汤的行为也不违天常。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垂衣拱手,运筹帷幄也能使天下太平,伟业昭彰。

只要能够持久地爱惜、抚育百姓,就可以使戎族和羌族臣服于王道汤汤。不论距离的远近都能作为一个整体,所有的臣民都归顺于仁厚的君王。

彩凤在竹林中鸣叫,预示国运的昌盛;白驹在草场上吃草,象征国家的安康。圣主的恩泽与教化如阳光普照大地,微及草木,远及万方。

我们的身体发肤得之于父母,其中蕴含着四大和五常。此身承受父母养育的恩德心怀恭敬,怎么敢故意让它遭到毁坏损伤。

女子应该仰慕品性忠贞洁身自好的女性,男子理当仿效才识卓越品德优秀的贤良。知道自己有了过错一定要努力改正,学会了有用的本领就保持着莫教遗忘。

不要仗着自己的长处自高自大,也别拿着别人的缺点飞短流长。诚实和信用要好到经得住考验,器量和胸怀要大到难以度量。

墨子看到染丝悲叹保持操守的不易,《诗经》赞颂正直的君子如同洁白的羔羊。 能抱成为圣人的想法有何不妥?只要把贤者的良好举止以身践行。

美德的口碑一旦树立,名声自然能随之鹊起;端庄的体态一旦形成,仪表的正直也随之确定。空旷的山谷中声音能够传得很远,空荡的房间里响动可以听得很清。

福禄应是行善积德的功业,灾祸岂非恶贯满盈的报应?直径一尺的圆璧有时也算不得珍宝,因为有短暂的光阴待我们去争竞。 赡养爹娘,侍奉君上,这样的大事要严肃恭敬。

孝顺父母必当竭尽所能,忠于君主须备放弃生命。为使他们冬暖夏凉而夙兴夜寐,小心得如同面对深渊、行走薄冰。

这样的德行如兰草那样馨香,如松柏那样茂盛。好像江河的水流日夜不停,好像可鉴的湖面澄如明镜。

仪容举止要显得平静沉稳,言语用辞要显得神闲气定。为人处世有专心的开头固然很好,保持谨慎努力得到的美满结局才更值得高兴。

要开创光荣的事业,根基正在于此;拥有了这种意志,前途就没有止境。书读通了,道理明了,就可以踏上仕途;让这样的人取得官职,参与国政。

贤德的召公死了,他的甘棠树还被留下来;廉正的官员去了,他的成绩愈发受称颂。 贵贱有分,应该奏不同的乐;尊卑有别,应该行不同的礼。

上下级别得做到团结一致,丈夫的倡导妻子须紧跟不离。求学在外要遵从老师的训导,居家生活应恭奉父母的威仪。

对待叔伯姑妈这样的长辈,孝顺的程度能与子女相比。兄弟之间本有同源的血气,互相关怀如同联结的树枝。

结交朋友不仅要看投缘,他要能给你规劝和建议,伴你切磋和进取。仁慈之念、恻隐之心并不意味愚蠢,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它丢弃。

一个人的美德有廉洁、谦让,一个人的修养看气节、道义:这些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即使颠沛流离也不能忘记。心性清静,情绪就闲适安逸;心以物喜,就感觉劳神费力。

守护真性的纯洁,意愿常得到满足;追逐横流的物欲,意志就发生偏移。能够坚持高尚情操的人,取得显赫的地位往往容易。

要说华夏有名的故都,东都就是洛阳,长安唤作西京。洛阳北倚邙山,南面洛水;渭水和泾河流域雄踞着长安城。

两京之内,深宫殿堂盘错众多的格局叫人赞叹,楼台观阁凌空欲飞的高姿令人吃惊。其中有华丽精美的画图,描摹着飞禽走兽,彩绘着天仙神灵。

厢房总在正殿的旁侧开启,堂柱总与甲帐从正面相迎。在大殿上摆设盛筵陈列酒席,优伶们鼓瑟吹笙一片升平。

官员们通过殿前台阶上上下下,帽子随人头攒动,点点如夜幕的繁星。殿右通往宫廷藏书的所在名称广内,殿左通往臣工休憩的地方叫做承明。

前者收集着古圣先贤的典籍,后者汇聚着四海之内的精英。杜度草书的手稿,钟繇隶书的行文,魏王墓里的漆书《庄子》,孔庙墙中的古文《书》经:收藏的珍宝实在难以数清。

庙堂内依序罗列着文臣武将,庙堂外夹道站立着三公九卿。他们每户都有数郡数县的封邑,每户都有成百上千的亲兵。

他们戴着高高的朝冠随驾出游,乘坐着香车和宝马,飘动着高贵的长缨。他们的起居豪华奢侈,他们的爵禄将会世袭;他们的肥马精挑细选,他们的车。

5. 求诸葛亮三气周瑜的代现代文补药文言文 短一点

赤壁之战结束,孙刘联军大胜,曹操败走。孙刘两家此时为各自利益都盯住了荆襄之地。刘备没有领地,急欲取荆襄之地为基业,而孙权也欲全取荆襄,这样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与曹操抗衡。刘备和孔明提兵屯于油江口,准备夺取荆州。

周瑜见刘备屯兵,知道他有夺取荆州的意思,便亲自赴油江与刘备谈判,而且打定主意谈判若是破裂,就先打刘备,再取南郡。刘备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诺只有当东吴攻不下南郡自己才能攻取,而心中其实忧虑,他怕东吴攻下南郡之后,自己无处容身。孔明却宽慰他说:“尽着周瑜去厮杀,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那时曹操虽走,却留下猛将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将夏侯敦守襄阳,攻打有着相当的难度。

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时候,也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吃了好几次败仗,自己也中了毒箭,但是他终于还是将曹仁击败。当他来到南郡城下,准备进城的时候,却发现城池已被赵云袭取。这时,又有探马来报,荆州守军和襄阳守军都被诸葛亮用计调出,城池已都被刘备夺取。周瑜十分愤怒:“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刘备取了荆州之地后,周瑜要鲁肃去讨说法,刘备狡辩道荆州被是刘表的地盘,如今刘表虽然死了,可是他儿子还活着,我作叔叔的辅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盘怎么不行?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不久刘表之子刘琦死了。鲁肃再去讨时,孔明又一席强辩,说什么刘备是皇族,本就该有土地,何况刘备还是刘表的族弟,这是弟承兄业,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也曾尽力之类的话。令鲁肃这个老实人不知道如何应答。

到最后,终于说荆州算暂时借东吴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换,还立下文书。此时刘备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动孙权用嫁妹(孙尚香)之计将刘备赚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成了亲。

当岁末年终,玄德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蜀国岸上军士齐声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气得再次金疮迸裂。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没有丝毫取川的迹象,此时曹操为了瓦解孙刘联盟,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鲁肃去讨荆州。孔明再次狡辩一番,为自己找理由。周瑜设下“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川,其实是夺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

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几路人马杀来,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再次迸裂,昏沉将死,临终作书与孙权荐鲁肃代己之职,同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6. 谁有154字的古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7.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小题(6分)晋献公以垂棘 ① 之璧, 假道

小题1: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小题2:略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假是借的意思,于是向的意思,而是表顺承,伐是讨伐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翻译(2)句时,注意“还是回来的意思,反是返回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小题2:试题分析:这个故事讲的是“虞国借道给晋国反而被晋国消灭”,给我们的启示也很多,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示例一 唇亡齿寒。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 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示例三 假途灭虢。

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局对内容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给我们的启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