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9牡丹亭: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幻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牡丹亭》第十回“惊梦”

杜丽娘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生活也基本与世隔绝。父母对杜丽娘的教育是希望将她培养成一个恪守封建传统的大家闺秀,多年来杜丽娘一直温柔顺从,直到在丫鬟春香的怂恿下,杜丽娘偷偷游玩自家后花园之后,她的新世界打开了,她的女性意识也开始慢慢觉醒。但之后被母亲唤醒“春梦”,杜丽娘的女性意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杜丽娘游园——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其中“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环境环境的描写,其中“抛”“残”两字又更加深了压抑、束缚环境的程度,表现杜丽娘内心的无助孤独。这种无助孤独情绪的累积她开始意识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压抑与束缚。她开始向往青春美好的自在时光,渴望走出深闺去发现外面的世界,这是女性意识在杜丽娘心中的萌芽。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又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杜丽娘把内心的想法变为行动,生平第一次不顾家训、走出闺门,偷偷来到自家春光明媚的后花园所见到的景色,这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初步发展。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在欣赏和赞叹明媚的春光时,杜丽娘也有着自己对命运痛苦的感伤,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感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杜丽娘做梦——女性意识达到高潮

“催花御史惜花天,······吾乃掌管南安府后花园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这是作者设计的桥段“柳梦梅入梦”,在宋代朱理学不断兴盛,发展到明代时期这种对于女性思想束缚的更加严苛的情况下,女子安居深闺,足不出户才是美德。

在那时代背景之下生活的杜丽娘也是如此,安居深闺,足不出户,除自己的父亲和塾师之外再没有接触过其他异性,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这种对于异性的渴望,对于爱情的向往更加强烈。杜丽娘的这一场“春梦”是她女性意识达到高潮的体现。“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得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这两句将杜丽娘心中长期压抑的感情得到了释放,在梦里她所体会到的开心与幸福使读者也有着更为真切地体会。

杜丽娘梦醒——女性意识的幻灭

“于园中折得柳丝一枝,笑对奴家说:“姐姐既淹通书史,何不将柳枝题赏一篇?······正如此想间,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是个千般爱惜,万众温存。······正待自送那生出门,忽值母亲来到,唤醒将来。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

这是杜丽娘梦醒之后对于“春梦”的讲述,她的美好爱情在她母亲的一声召唤下破灭,让她从梦中惊醒,明白刚刚云雨之事乃是“南柯一梦”,在母亲唤醒杜林娘后絮叨着她“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情怀?”的同时,杜丽娘此时的女性意识幻灭在梦醒后彻底幻灭,梦中的男子不见了,杜丽娘“行坐不宁,自觉如有所失”。到最后,杜丽娘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传统的棒槌打回了现实生活,她的苦闷之情溢于言表。

小说中的杜丽娘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相貌端正、聪慧过人对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感知,在她身上既有勇敢追求、勇于反抗的女性意识的体现,又有被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压抑感。这样的矛盾形象、矛盾心理反而更加强烈地渲染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此外,汤显祖以极其浪漫的手法来表现杜丽娘初出闺门,情窦初开来写她的春色、春思、春梦,表现一个花季少女被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蹂躏束缚的苦闷形象,杜丽娘是无数的封建女子的缩影,它抨击了封建家庭对于女性精神上的残害,泯灭了和抹杀了她们在男权社会里心中那一缕爱情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