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现在都喜欢有趣的老师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04
由于我们从来都是尊师重道,在老师方面社会地位也很高。但是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老师也在迎合市场化需求,这其实也是对老师职业的挑战。

以前照本宣科教孩子的老师,可能就不那么受学生、家长欢迎了,甚至要被淘汰。我们现在比较喜欢的老师,一般而言概括为潮流,时尚,幽默,风趣,有内涵,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等等。

其实,这些特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迎合的趋向,那么那种一板一眼,严肃正经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吗?那种高度负责,非常严厉的老师就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吗?

我看也未必见得。对于老师,我们首先要明白,老师是人类智慧文明的传递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文化的引领者。

古代我们的老师是地位极高的,古有“天地君亲师”,老师因为在“道”方面是权威,甚至君也要听老师的,凡是君王为政不道,帝王师是有资格来数落的。可见我们古代对老师的尊崇之高,因为老师是道的传播者。

说到我们的“道”,很多现代读者可能不明白,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道”最先想到的便是“道路”,引申为途径、路径、凭借等,“道”这个字在很久以前就有,大概是轩辕黄帝问广成子问题的时候,广成子就明确提出了“道政合一”的观念,也就是把为政与道结合。

这一条线走下来,一直到了文武周公就绝灭了。“道”的观念却没有,随后历代统治者”道政合一“的精神也一直在秉承。我们要明白”道“是我们中国古代所有学问的总称,就是”道学“。

中国文化的所有观念都可以用”道“概括,不管是读书、写字,还是做生意、耕田,都可以是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哲学中所讲的本体,正所谓”本立而道生“,其实就是说在变化中悟到的那个恒常就是道。

要知道,我们是抓根本的,一切学问都是来源于自然,也最终以自然为检验的标准。老师的作用,在古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的老师多是在授业方面,其实都还算不上,最多是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影响学生。说到知识,就是一个人能的知与识,知识也有好有坏,我们老师就是教授孩子正确的知识,让孩子学习好,可以适应社会。

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都要严格把关,这才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要符合我们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吃透我们的内容。在与内容的关系上,其实也是需要拿捏的。

不是将书本知识照本宣科,”喂“给学生,这样学生是接受不了的,即使你的内容再好,安排得多么精美,付出了多少心血,也是无济于事。笔者教学多年,初期,也犯过这个错误,把自己认为很好的英语音标交给学生,但是只是照本宣科,我教得很用心,但是学生学得很不认真,我深受其苦。

因此,好的老师一定能够以自己某方面的特点或者魅力吸引到学生,一定会让孩子由兴趣,或者能够感染到学生,能够征服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有的老师可能表达不是很好,但是肢体语言非常丰富,虽然表达不是很流畅,但是能够以自己多方面的配合增强效果和传达意义,这也是可以的。

而有的老师则擅长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演讲,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很少走神,虽然老师的字写得不太好,但都还可以弥补。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老师也是如此,不是完人,只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并学会取长补短就可以了。

说到方式、方法,很多刚走进教学岗位的老师就比较吃亏,因为都是觉得自己已经学识很深厚,准备很充分了,但是一到讲堂,遇到各种突发状况也是层出不穷,自己很容易就打乱节奏。再加之,自己辛苦准备的东西,课堂前是那么个样子,但是一到实际讲学,方式比较生硬,这也是欠妥的。

一句话,就是要以学生爱听的方式给学生讲课。要把自己的高水平、高觉知、高智慧、高体验调低,调到和学生的一个频率上,并适时引导孩子向自己的高水平、高觉知、高智慧、高体验拉近,这样一降一升,就比较容易拉近距离、引起共鸣,孩子的心也就紧紧围绕再讲堂40分钟里了。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老师要成为学生的一个领袖,是如同现代的”偶像“般的人物,但这种偶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有的是”亲民型“的,有的是”学术型“的,有的属灵魂人物,有的则是亲兄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