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看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看到,见到用古文怎么说

“看到”古文:望、观、顾、瞥、瞧、视等。

“见到”古文:睹、会、阅、访等。

一、古文“看到”:

1、望 [wàng]:古字形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眼睛远望的样子,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

组词:看望、望月、仰望、张望等。

2、观[guān]:意为,看,察看,视觉,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组词:观看、观察、观赏、观光等。

3、顾[gù]:意为回头看;泛指看。

组词:回顾、光顾、举目四顾、惠顾等。

4、瞥[piē]:本意是指目光向下歪斜地扫了一眼,很快地看一下。

组词:瞥见、一瞥、瞥视、瞥见等。

5、瞧[qiáo]:本意解释作看。可做形声词和动词。

组词:瞧见、细瞧、观瞧、瞧扁等。

6、视[shì]:最主要的意思为看,还用来表示看待、看望等意思。

组词:忽视、无视、藐视、歧视等。

二、古文“见到”:

1、睹[dǔ]:本意有察看,明白、懂得的意思。

组词:目睹、有目共睹、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等。

2、会 [huì]:本意有见面;会见的意思。

组词:会面、约会、相会、幽会等。

3、阅[yuè]:本意有看,察看;经历, 容许的意思。

组词:阅览、阅读、检阅、阅历等。

4、访[fǎng]:本意有访 问,探问,向人询问调查,与国之君晤谈。

组词:访客、回访、拜访、互访等。

2. 古文中“见”字的用法有哪些

”见“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动词 (1)遇见;碰见。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

译:儿童碰见我不认识我。 (2)拜见,谒见;又指会见 。

如:《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译: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齐威王。

(3)召见;接见。如:西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译: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4)知道;懂得。

如:宋代陆游的《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译:于是老翁懂得事情那么迟。

(5)听见;听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

译:总是不停听到哭声。 二、作名词 (1)看见的东西。

如: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译:进去越深入,那么进去里面就更困难,但所看见的东西就越奇特。

(2)见解、见识。如: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

译:你真是女子般的见识。 三、作副词 (1)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

如:西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

如:《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译:你既然如此记念我,那么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

词组: 见得 jiàndé:看得出来;可以确定。 见地 jiànd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情见[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见粮[xiàn liáng]:现存的粮食。

自见[zì xiàn]: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见多识广 jiànduōshíguǎng:指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

3. 古文中的“见”字的翻译有哪些

见见(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见,视也。——《说文》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利见大人。——《易·乾》见龙在田。

——《易·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进见;会见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遇到;碰见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如:见阎王听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观察;知道;了解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网上查的。

4. 古文,作业上看到的

原文: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整。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

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是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译文:

博陵人李文博,生性方正耿介,不依附权势,学习勤备不知疲倦,尤其注意学习正教经义。他读书每读到讲国家的治理政务、讲忠臣烈士时,没有不反复体味的。

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特别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薛道衡常常让他在厅事察阅史册,并帮助检查自己的行事对错。如果处理政事得当,就让李文博抄记下来;如果选用人才出现疏漏和错误,就委托他加以批评。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建议,没有不欣然听取的。后来,李文博到秘书内省掌管整理古代典籍的事务,安于贫困,坚守操行,安之若素。尽管缺衣少食,他反而更加勉励自己坚守节操,不胡乱与宾客结交,总是以遵守礼节作为处世的准则,同辈人没有不敬畏他的。

薛道衡了解到李文博家贫,经常请他到自己家,周济他财物。李文博与人商量讨论古往今来治国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得如同在自己的手掌上指出它们,但是他缺少当官的“才干”。李文博逐步升到了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考核成绩都不好,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

薛道衡担任司隶大夫,和李文博在京都上书省偶然相遇。他对李文博很同情,就向皇上上奏让李文博担任从事。于是薛道衡对齐王司马李纲说:“今天终于见着李文博,才得以上奏让他被任用,”并因此而欢笑。薛道衡就是这样能赏识知音。

在洛阳时,李文博曾拜访过房玄龄,二人在岔路口相送别。房玄龄对李文博说:“您一生追求正直,现在得以担任从事,应该能实现夙愿了吧。近来你干了多少除恶奖善的事情?”李文博于是奋力高举手臂严肃地说:“要使水流清澈,必须首先使源头清净;要使末端端正,必须使根本端正。现在水源治理很混乱,即使我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义有什么用?”他刚正疾恶,一点儿也不顾忌避讳的行为举动,就是这样。在这时候,朝政渐渐败坏,官员大多贪污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议论者因此很敬重他。